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动式作业”是指学生利用生活中常用工具及日常用品作为实验器材,或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课外实验型作业,改变了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设计、探究、创新等方面的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2.
“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跨学科主题式作业是一种有效尝试。吴正宪老师执教六年级“百分数”,课末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二年级小朋友踢多少个毽子算达标”。以真实的问题为载体,以“主题式作业”为抓手,采取项目活动的方式呈现,学生融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应用意识与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假期跨学科项目式探究作业,可将学生传统被动接受书面作业的学习方式,转变为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运用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与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具有一致性。假期是学校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项目式学习和假期作业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假期保持学习状态,巩固知识,又能实现发展思维、提升核心素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杨静 《四川教育》2023,(Z2):55-58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跨学科项目式作业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最终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教师要遵循跨学科项目作业的设计原则,把握设计流程,依据实施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综合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常采用“一课一练”的形式。相较于传统的作业形式,设计与实施小学科学项目式作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实践中,小学科学项目式作业在策划时,要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经验等为基础;在设计时,充实作业的内容设置,根据计划推进项目进程;在评价时,采用恰当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开展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人类追求与向往的恒久命题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进程中布满了寻找自由的足迹,体育的本质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是对缺失的身体自由和感性自由的弥补。休闲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生活方式,受到人们青睐,以其为载体的休闲体育活动已经呈现出体育和自由融合发展的态势。休闲体育自由的实现意味着个体本身理想的完善,预示着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归属。  相似文献   

7.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双减”政策对作业的要求为导向,以初中物理“多彩的光”单元作业为例,基于真实情境中设计实践性项目式作业。以课标为基准,以学情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创设、分层设计、开放要求、合作探究以及多元化展示等过程,保证作业品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落实“减负增质”任务。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体育能力为本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饶英 《文教资料》2007,(2):161-162
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彻底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应高度重视高职高专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基本能力的结合性培养。本文对以学生体育能力为本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面临教育理念、保障条件、师资力量、育人环境等挑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十年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坚持让学生站立运动场正中央,坚持促进“五育协同”与文化认同,坚持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与信息化技术赋能,促进家校共育环境和机制建设,有力推动了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该模式从政治站位、理念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师资力量与课程建设、科技运用以及新版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等方面,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向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在不断寻求着创新和突破,近年来,高校体育领域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上.高校时代,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基本趋于成熟,是体育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对人才的选拔.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影响体育能力培养工作开展的不良因子.因此,分析我国高校体育能力教学现状及存因,加强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认知,探讨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洪小莉 《江苏教育》2022,(65):74-75
<正>作业设计是当下的热点话题,设计什么样的作业,取决于教师对作业功能和价值的定位。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作业应重在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同时为素养形成奠基。在教学中,笔者多次尝试设计组块关联式作业,即以一个任务话题或真实情境融合多个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相互关联的问题,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增强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四上《可能性》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设计组块关联式作业。1.从局部设计到整体设计,夯实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较为常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却并不常见。部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立后因为各种问题发展得并不顺利,因此,很多人对俱乐部不了解、不参与,导致了体育资源浪费、未能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等情况。针对上述现象,将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融合,创新教法教案,调整教学结构,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增进终身体育效果,对学校体育、青少年俱乐部和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内涵以及融合的意义,其次总结了两者融合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时代发展中高校体育文化与“美学”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结合体育文化与“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体育美学”观念的渗透,探索高校体育“美学”的发展方向.通过高校体育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途径和体育文化与创新体育“美学”观念的融合方法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认为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对于拓展学校体育的教学新理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旨在为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要求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服务专业,融入社会”。而我国目前高职开设的体育选项课还是以传统项目和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并且与社区体育脱节,严重影响并制约了社区体育发展,不利于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选项课和社区体育的深入研究,并探究出两者相融合的途径及意义,为高职体育的发展和教育的转型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 ,对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并论述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内在联系及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的优势 ,提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具有必要性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走“双向参与”之路有一举两得之效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呈现了多种体育教学改革形式,并取得较好效果,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当前学生体质现状和未来职业岗位走向,根据近年企业、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期望,构建与实施高职院校全程化体育教育改革,通过创新课程理念与课程设计,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种活动路径,强化体育育人功能,不断挖掘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发展的关联与可持续性,使学生职业体能、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更贴近于岗位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助推学生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在融合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具备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培养技能和终身教育等功能,最后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同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合理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学科融合教学是打破学科壁垒的有效途径。基于学科融合理念,以实心球、引体向上、跳绳和拔河为探究案例,引入物理学的力学三要素、摩擦力、功、功率对上述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物理学实践探究,基于物理学科相关知识进行体育动作指导,创设学科融合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体育动作的物理学原理以及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策略,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后得到学科融合教学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学生职业能力获得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体现。在制造业“智改数转”背景下,针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岗位职业能力发展不足导致无法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开展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能力递进学习模块,建设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习资源,构建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相契合的课内课外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校企融合、学习方法多样、评价综合多元、诊断循环改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五环节”“六步骤”教学法。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数字化设计创新实践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