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平均数”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一个数据去代表一组数据,是对虚拟数的第一次理解。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②经历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获得从一组数据中选取代表的经验,感受同一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初步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很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缺乏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本质,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相似文献   

3.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但不代表学生能理解在生活中的平均成绩、平均产  相似文献   

5.
总评:“平均数”是统计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节课。小学里讲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知识领域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二是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背景】"平均数"是统计初步知识,安排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简单的平均数;2.感受平均数的特征;3.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着眼于让学生感受更多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享受更有深度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02页"平均数"。[教学内容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个指标,本册所学的是求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所得的商,简称为平均数或均数、均值。算术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易理解最常应用的一种集中量指标。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但算术平均数易受两极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9.
<正>“平均数”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重要统计量,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需要用平均数来进行解释说理,一些实际问题也需要用平均数来解决。学生虽然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对平均数已有所了解,但更关注如何计算平均数,因而忽视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更需要突出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它的统计意义,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能用合适的方法分析数据,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创生”平均数1.情境引入,选择代表数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教材是在一年级上册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集中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一步学习数的四则计算以及其他知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切实给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是理解算理.形成口算技能、技巧及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版块的—个基本概念.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却常忽略平均数的特征及其意义.因此,教学“平均数”一课就需立足于学情调查分析,汲取教材给予我们的启示,从“情境创设追求真实性与可靠性”“不同维度切入达成意义建构”“习题多层开发体现统计价值”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从而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感悟其统计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加权平均数”是初中统计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一个统计概念.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权”和“权重”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一次初中数学观摩课,参考3个不同版本教材“加权平均数”的解释,对“权”和“权重”的概念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统计量。往往我们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继而过渡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这些做法无疑掩盖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统计学本质。经过反复地磨课、反思,使我对平均数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平均数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及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晓萍 《江苏教育》2022,(81):59-63
“平均数”的教学应立足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让学生充分体会平均数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平均分,而是反映整体水平的代表量,并以此帮助学生去比较、推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此,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数据需要依托背景,启蒙统计思维不同于算术思维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生如何学习平均数这一重要概念呢?传统教学侧重于对所给数据(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意义的抽象数)计算其平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理解平均数。  相似文献   

16.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教学实际,分为提要式的单元终结性教学目标与表格式的分类教学目标两类。单元终结性教学目标是对该单元知识提出应达到的教学要求;表格式的分类教学目标内分为“知识点”与“学习水平”两部分。“知识点”把单元中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一列出;学习水平则按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认识”、“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层次,以便明确教学中各知识点应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平均数”是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代表数值。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就要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本质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杨晓林 《江西教育》2024,(15):71-73
“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实施“单元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对单元主题与内容形成一个全面、辩证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实现从“零”到“整”的转型。有效的“单元主题”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进阶。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统整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反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条理化。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英语复习课旨在用“单元知识结构”引领并指导学生的复习过程,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的碎片化问题。实践中,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复习课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形式维度,基于主题构建单元语言知识的形式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结构;二是意义维度,基于个体的多元理解生成意义网络,引导学生与单元知识结构建立有意义的内在联结;三是使用维度,基于不同的语用场合实现有意义交际,在使用中真正内化单元知识结构,使之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系统。  相似文献   

20.
测试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