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慧农业模式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形成智慧农业模式,从而实现信息需求和信息提供的精准对接,更好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方法/过程]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咨询、以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大数据服务平台、自动化农作物保护、农业机械智能操作和精准养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从技术和人才方面对智慧农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结果/结论]智慧农业模式实现了农业数据的高效收集,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生产灾害的提前预测等功能,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效率。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降低技术使用成本,是提高我国农业智慧化程度的关键之一。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也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鲁飞 《华夏星火》2021,(1):30-34
智慧农业(农业4.0)以信息为生产要素,其主要特征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应用.在经历了传统农业(农业1.0)、生物-化学农业(农业2.0)、机械化农业(农业3.0)之后,我国农业正向智慧农业迈进.  相似文献   

3.
结合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利用网络高效集成环境监测与环境控制设备的"智慧农业系统"。该系统集环境数据采集、环境要素控制、数据通讯、软件监控与自动控制功能于一体,实现数据远程监控和管理。文章针对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城市环境的可视化实时监测、有效减少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提出了基于Comet技术的远程环境监测系统。Comet技术仅需客户端浏览器及其内置的JavaScript引擎,便可实现服务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该系统在嘉定新城进行了环境监测物联网应用展示,促进了城市科技化、智能化工作,为智慧城市的推进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在农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供精确、实时监测,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物联网与太阳能光伏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CC2430无线网络节点对采集温室大棚环境参数进行传输,环境参数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传输到上位机进行显示,并可以通过自动维护机器人对大棚进行维护、管理。经测试,该系统可以准确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CO2浓度等变化,并及时调节以保证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实现设计的预期目的。该设计物联网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在未来信息化农业发展建设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光伏发电系统现场监测方法现场作业工作量大、数据分析难度高等问题,探索高效且高质量的光伏发电系统监测方式,促进实现对光伏发电系统的电智能化管理并保障其运行稳定。依托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源网荷”一体智能光伏实验室电网项目,设计构建光伏发电系统远程监测平台,在平台各功能模块中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并在平台实践应用中重视相关可能故障的控制和管理研究,以保障平台稳定高效运行。通过设计数据信息传递与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可视化数据界面和远程控制功能等模块,实现远程数据采集、智能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和远程控制等功能,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和管理;并针对光伏发电系统中主要常见的通信故障、数据异常和系统故障,提出加强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使用高质量的自动化设备等管理措施和建议。此外,根据平台监测结果推断,数字化和智能化且高质量的光伏发电系统远程监测平台应用,有助于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环境保护,并为智慧城市的智能应用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温室作物的生长质量,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ZigBee技术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精确采集环境要素信息,通过ZigBee网络将这些数据发送给服务器存储、分析。通过对环境信息实时监测,从而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田间地头布置多层次的物联网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可以监测环境和动植物信息。这些功能各异的传感器组合而成的农业物联网不是实验室里面的摆设,它们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已然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的远程状态是监测误差的主要来源,传统单一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其复杂变化特点,为提高物联网远程状态监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风电机组的物联网远程状态监测模型。采用风电机组模型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单一监测模型提供的信息,对远程状态变化规律进行总体综合考虑,克服单一模型仅能描述远程状态片段信息。结果表明,风电机组大幅度提高了物联网远程状态监测精度,可用于物联网远程状态实时补偿。  相似文献   

10.
隧道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受到地质条件变化、围岩结构损伤劣化等影响会决定隧道的安全状况,因此对隧道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必不可少。隧道智能安全监测的核心部分是物联网技术,其包括了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阐述了隧道智能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基于物联网技术对隧道进行智能监测的内容和应用,指出了现如今隧道监测系统存在的缺陷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15)
结合物联网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zigbee技术的农业温室大棚监测系统,首先,详细地研究zigbee技术,包括zigbee协调器、zigbee终端节点和网络模型等;其次,结合实际应用搭建了基于zigbee技术的农业温室大棚监测系统,对农业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测;最后,经过系统的上位机和手机app功能测试,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工程建设也越来越普及,而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信息交互也为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在物联网数据交换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实时交换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基于物联网的大数据量实时信息交换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电网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电表的普及,对远程抄表技术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文中分析了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并提出在智能抄表中采用宽窄结合的技术,在抄表技术中发挥窄带物联网技术的特长,实现用电能信息的实时监测、数据抄读、信息交互等功能,提高了远程抄表的智能化程度,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智慧社区理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为各方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当成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驱动力而备受关注。一方面,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BIM等新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整个社区管理和运行向更高阶段智慧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BIM与物联网的社区管理平台,主要是应用BIM的三维可视化、信息集成等与网络结合,实现三维可视化定位、信息实时传输更新物物相通。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灵活的数据统计与辅助决策、信息推送与主动服务、智能化的设备运行管理为特点,基于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海量信息处理等新技术,使教育信息化服务进入了智慧校园全新发展的阶段。提供教育系统大数据的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实现工业数据的集成互联,对于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压缩机数据集成互联的方案,实现对多个压缩机测试系统的实时监测。为使用不同数据库系统的商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桥梁。  相似文献   

17.
No1:农业物联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业物联网的实质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使其更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农业物联网的实例化应用就是在感知端使用大量的传感设备(如农业环境信息的传感器、图像采集、RFID等),广泛地采集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等环境的各类信息(如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建立相对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与多源的数据格式转换办法,因地制宜交互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等传输通道,实现农业信息多尺度、多源有效的传递.最后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多重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处理,通过智能化调控终端实现农业的闭环控制,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最优化控制.实际上,物联网是智慧农业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生态监测系统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框架,即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多要素数据的采集,利用ZigBee、蓝牙、3G,无线微波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传输,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布监测结果,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智能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前传统的消防系统需要复杂的工程布线和较大的硬件成本,为了更好的实现火灾的实时监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消防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烟雾气体传感器、火焰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全天的监测楼宇情况,当险情发生时,通过无线WiFi可以及时发出准确的预警信息,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以及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以图形化软件LabVIEW为开发平台设计的智慧医疗及服务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现有的web终端、计算机、移动设备,包括各项传感器技术的综合应用,控制程序的编写,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完成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房环境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功能,从而达到监管、控制、报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