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阅读和阅读教学应努力追求三重境界。"读懂作者"当是第一重境界。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对话,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先要"读懂作者"。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心血,作为读者,我们必须循着文字逐渐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读懂文本是成功阅读的关键。解读文本、探究文本、超越文本,构成了阅读英语文本过程中循序渐进的三重境界。要研究阅读的三重境界以指导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3.
英语文本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读懂文本是成功阅读的关键。解读文本、探究文本、超越文本,构成了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的三重境界。应从解读文本入手,进而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究,才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把握它的主旨,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张坤 《考试》2006,(12)
纵观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都加大了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个整体阅读能力也就是在阅读文本中能理解作者借助于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也即文章的中心,又叫中心思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学者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一个阅读者的责任,就是要提出并必须尝试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四个问题是一般性问题,适用所有的阅读。这四个问题指向“整本书”的文本内容、作者观点、读者观点、现实意义。只有明白了以上四个问题,我们才算是读懂了“这本书”。那么,实际的教学中怎样解决这四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难点。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要读懂文,就必须读懂句;要读懂句必须读懂词,尤其是实词.它是构成句的核心。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供测试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一定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实词理解能力。下面就实词的理解简单地谈几种方法。一、据形索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分析字形,可以探知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阅读文章,有的同学在理解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之后,往往就不再深入下去。其实,我们阅读的一篇篇文章只不过是一个个“例子”。阅读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要能联系实际,展开自己的联想,从所读的“例子”想开去,以激发我们头脑中所潜在的创造力。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例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对表扬和批评的认识以后,表扬和批评对自己到底各有什么作用,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就会领悟出一些更为深刻的道理。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  相似文献   

9.
这次区教学大比武,一部分老师上课的篇目是张晓风的《香椿》一文,如何教学这篇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难读懂又不好教的散文呢?-笔者觉得,读散文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去读作者个性化的情感。而在《香椿》一文中,全文有一个感叹号很值得我们去品味。读懂了这个感叹号就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作者的情感,也读懂了一种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孟子对读懂一篇文章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即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就必须了解作者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其借鉴意义不言而喻。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文本背景及作者资料的作用。其实,在学生理解文本处于困难的关键时刻,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作者及文本创作背景资料,能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不足,激活学生想象,促进学生顿悟,提升阅读效果,助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阅读写人的文章时,我们必须依照写人文章的方法、特点来读,也就是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弄清写的人物是谁;二是读懂文章主人公有怎样的特点或精神品质;三是结合文中关于人物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四是分析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或事件)来表现人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在表现人物上所起的作用,抓住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读懂写人的文章了。新课标·五年级同步阅读训练 (五)怎样读懂写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①这一心理过程与作者创作原文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的。作者构思一篇文章的过程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而读者要理解作者创作的过程则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书面语言符号中,理解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是逆分析方面的理解;第二阶段是探索作者的思路,研究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是通过顺分析方向来理解。具体来说,先指导小学生读懂原文的书面语言,再取得意义,或者说先逆向理解其内容,再顺向理解其写法,这就是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阅读者用心灵与作者(文本)进行富有诗意的一种个性化的对话过程。所谓“用心灵”是说阅读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需用阅读者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创造。阅读是吸收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种心灵表达。只有用心灵去阅读,才能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才能读出文章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高考阅读命题的影响,阅读指导往往是按照“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的顺序去概括文章,划分段落,归纳主题,分析艺术手法。侧重了对材料和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侧重了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品味,强调的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原则,是把本应该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心灵对话、情感交流的动态的思维共振变成了纯静态的理性分析。我们要遵循作者思考问题的过程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应当从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切入,去体悟作者在选材、立意、构思、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匠心”。同是为了读懂文章,从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首先是一种体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阅读体验的积累,阅读教学必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然而,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以教材、课文为中心的观念依然在主导着阅读教学,不少教师往往不顾学生的能力水平,把理解、读懂一篇篇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急于把关于课文的现成结论交给学生,而不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坚持先学后教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每节课都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认记生字,去朗读课文,去感悟语…  相似文献   

16.
窦瑾 《物理教师》2015,36(2):30-32
"用教科书教"首先要解决"读"教科书的问题.读懂、读透和读活是"读"教科书必须经过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应注意提高学生将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事物的能力。为了形成这种“还原”能力,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读懂,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从而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中去。下面谈谈我在教《翠鸟》一课时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还原”能力的。  相似文献   

18.
<正>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又要关注表达——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具体达成这一目标呢?一、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认知要想揣摩与领悟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必须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为了学生能够大量阅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制度来激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最终形成不仅在课堂  相似文献   

19.
张抗苏 《学语文》2006,(5):53-53
什么是阅读?笔者认为,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作者往往期待读者读了文章后知道应当怎样去做某些事情或按某种方式思考问题。这层意思通常并不在文章中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沟通外现的和内含的.已述的和未述的含义。这就需要仔细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在通盘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去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去掌握语言的微妙之处,真正欣赏和理解阅读的东西;阅读中的推论是很常见的,我们所读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做出程度不同的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