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有同志提出“本色语文”、“自然语文”,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法,这个“自然”、“本色”就是语文之“本”,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务本、求实。这个提法是有针对性的,目前在课改实验区有一些现象,有的地方语文课上得不太像语文课,搞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多,就是打外围战,唱歌、跳舞、多媒体、音乐、图画、综合实践活动,走到社会上去,生活中去,还有的在教学中链接了很多跟语文关系不大的各种资源,主观上是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就采用了很多手段,有些手段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直接或间接起了作用,而有些手段…  相似文献   

2.
有同志提出“本色语文”、“自然语文”,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法,这个法是有针对性的,目前在课改实验区有一些现象,有的地方语文课上得不太像语文课,搞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呼唤陕乐、自然、健康的语文课堂.纵观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都在课改之路上一路狂奔,却忘了回头看看语文的“本色”.何为“本色”?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还语文以本身的“颜色”,走一条简约的语文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日趋频繁,给沉闷已久的语文课章注入了新活力。在活动中,笔者思考颇多:语文课该怎样教,语文课堂的常态应该是怎样的。新课程理念淡化“教”,强化“学”,倡导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实现“同到语文”的课掌本色。到底怎样上教学才能实现同归课堂本色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6.
本色与着色     
本色就是本来面目,例如英雄本色就是英雄的本来面目.那么,语文教师的本色、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我以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目中有人",自然流畅地与学生交流,不矫情、不造作,应该属于语文教师、语文课的本色.当然,这个本色是从教师的角度说的,还有学生的本色,这里暂不涉及.  相似文献   

7.
时常听到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些尴尬。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语文教学要还语文本色。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造成“假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8.
近日,杨再隋教授对“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鲜明地提出“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的重要命题,让大家眼睛一亮,有恍然大悟之感。这一命题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持续的指导作用。语文本色应当坚持。但是,问题的讨论似乎还应再深一步。比如,语文本色的深刻意蕴和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比如,语文本色纠正语文教学中的错位、越位,还有没有一个上位的问题,即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问题,等等。语文教学应有更高的追求,否则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难以实现和达到。语文本色有再追问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王联耕 《中学教育》2002,(2):30-30,27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这一提法早就不怎么新鲜了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真正能跳出语文课本的束缚 ,挥洒自如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把语文课上“活” ,却还为数不多。究其原因 ,林林总总 ,可列举不少 ,这里 ,择要谈一些看法。首先 ,恐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尚缺乏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大” ?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 ,学生每时每刻所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摸索,在不少教师感觉“语文课又怎么啦”的疑惑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还语文以原来的“本色”。何谓“本色”?即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加色彩,不事修饰,不经雕琢,是事物的原色、原型、原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很有权威的禁律:“语文课不能讲成文学课”。在讨论到语文课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时,除了别的种种原因之外,其中还有赫然的一条,就是语文课讲成了文学课。因此不少语文教员,都在引以为戒。在讲解课文时,即使他所讲的是文学作品,也都尽量避免涉及文学因素,以免有把语文课讲成了文学课的嫌疑。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语文课不能讲成文学课”这个提法使丰富的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单调和僵化,这个提法是不够全面的,也是不够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要教好语文课,首先要了解语文课。 过去说“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这种界定一直沿用了几十年,深深渗透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直至现在还居于统治地位。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学、考试都向术语概念、技术技巧倾斜,完全抹杀了外国人学汉语和中国人学语文的区别,出现了严重的重“语”轻“文”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万众瞩目”的母语课程,语文教学从来都不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应运而生的变化。而当“语文倡简”“本色语文”等口号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小语界并逐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后,语文教学终于迎来了“轻装上阵”“全线提速”的最好时机。但是,“倡简”和“本色”的课堂固然意味着对“观赏性”“可看度”的淡化,却绝不表示可以容忍“技术含量”的“下降”和“课堂内存”的“缩水”。上乘的语文课决不“简单”,它的“规矩”多着呢!  相似文献   

15.
卢奂帆 《广西教育》2013,(17):30-30
语文课的教学,无外乎听、读、写、说的训练。教师要把一节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同时教出语文的本色,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如:“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法.以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似是而非的命题的提及等.可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主要有以下两种提法 :一种提法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另一种提法是“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尽管提法有所不同 ,内涵有所区别 ,但从中体现出来的对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认识并无多大的差别。必须承认 ,强调“语言文字训练” ,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内容分析型”的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 ,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新的形势下 ,它也日益暴露出自身的缺陷 ,有待我们不断加以完善。阳春同志在《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吗》(见《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19.
王秋红 《考试周刊》2012,(39):21-21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与学生不听调遣的矛盾.教师“强让”越严重,学生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而“疏导”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以朋友心对待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普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沐春风,小学语文教育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可喜可贺.但在悉心地洞察和冷静地思考之后,也隐约感到似乎有“不祥之兆”,如教学中过于强调“新”,过于追求“前卫”,过于时兴“否定”,而置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于不顾,课堂上已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我们心痛地发现有些语文课已经偏离了语文自身的轨道,变得越来越不像语文了.因此,处在“浪尖”上的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有必要作些反思,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行为,让迷失自我的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