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虽取得很大成绩,但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西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取得的实绩进行鸟瞰式的述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青铜时代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包括文献上记载的夏、商、西周、春秋几个历史时期。夏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初始阶段;商和西周前期青铜文化发展至高峰,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繁荣期;从西周后期至春秋中国青铜文化走向衰落;战国时期虽已开始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但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仍然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时期,黄河流域率先进入青铜时代,考古发现的青铜制品有刀、锥、镞、锯、鱼钩等小件工具和戈、戚等武器,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最原始的爵、斝、盉等酒器和鼎等炊器。  相似文献   

3.
商周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期,它的青铜艺术作为当时政治力量的化身和时代特征的标志,以刚利的线条、谨严的结构、稳重的造型及华美的装饰.向人们展示了当时那超越世间的神秘力量和狞厉恐怖的美。其工艺精湛空前绝后,代表了整个青铜时代的艺术成就。文章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特征的剖析,阐述其独特灿烂的设计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某些特定观念的承载物,自身拥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和完整的发展脉络,丰富的出土物及其它遗存的实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其中包含的设计思想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对我们现代的设计艺术仍然有许多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淮安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以铸造精良和纹饰精美而著称,是江苏省出土青铜器较多的地级市之一,许多铜器为全国考古发掘中所仅见,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重要出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安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四期,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式样繁多,引人注目,其纹饰图示的乃是一种食人恶兽,是古人以恶制恶、辟除邪祟的厌胜之类巫术形式的反映。它随着人文意识的兴起、迷信思想的减弱而转为示象垂戒,最终又因图案适应平民需要走向装饰性质而为其它纹饰所替代。  相似文献   

7.
商周青铜器极好地做到了造型设计与装饰纹样的贯通勾连和交相辉映。不管是现实中真实的动物,还是想象中虚幻的神兽,往往都流传于神话传说当中,通过人们的理念构想反映于青铜器造型与纹样之中,反映出造物者相当浓厚的神话设计思想与理念色彩,从而使商周青铜器达成了从语言文字到视觉图像的文本转换。  相似文献   

8.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纹样,学术界对其图案特征的分析多局限于分类标准的需要。饕餮纹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其多变的形态下稳定与统一,与商周宗教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饕餮纹两侧配鸟纹,与目、眉构成神像,用以强化祖神文化。  相似文献   

9.
经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可知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的源头应该追溯到红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随着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其形象渐趋复杂.兽面纹的融合主要是在龙山时代完成,经过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最终形成常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76):174-176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周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繁荣,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青铜时代,龙纹成为青铜装饰艺术的一大主题,反映出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甚至龙纹青铜器与政治统治有了联系。另外,龙纹的形态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11.
12.
成分分析是陶范研究中的一大部分,大部分研究者往往只注重主要成分的影响,而忽略次要成分的影响.在分析了不同地区出土陶范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之为突破口从化学角度出发分析成分对陶范性能的影响:古陶范有足够高的耐火度和化学热稳定性的原因;古街范具有收缩-膨胀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特征进行剖析,阐述其独特的设计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江淮与皖南一江之隔,地理切近。考古所见两个区域在商、西周与春秋青铜器的数量上有不同的表现:江淮发现的商代青铜器较皖南的要多,前者受商文化影响更深;江淮发现的西周青铜器数量则较少,皖南却很多;春秋时期,两个区域的青铜器数量则相对平衡;皖南发现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数量有一部分当是江淮族群迁徙携带而至。  相似文献   

15.
16.
商周各时期青铜器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的变化反映着当时社会宗教政治背景的演变。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随着有铭青铜器在祖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逐渐复杂多样,结构中含有献器者信息的铭文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后"造器者+自作+器类"型铭文及媵器铭文数量逐渐增多。春秋中期以降,礼仪的重点转移至现世的礼仪集体之上,造器者自用型铭文占据核心地位。战国时期青铜铭文的社会功用下降,部分铭文主体献词结构类型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17.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在商朝前期,盛行于商周。青铜器出现于夏朝。《墨子·耕柱篇》记载,夏启“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早期的青铜器多为素面。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纹饰是实心连珠纹和简单的变形动物纹。饕餮纹的出现一开始也是单线的简单形象,双目是空白的,而且各不相同。到商中期饕餮纹才逐步趋于成熟。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最早称其为饕餮纹,乃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其中曰:“周饕餮尊纯缘与足皆无纹饰,三面状以饕餮,所以示戒也。”所谓饕餮者,一说为上古告尤面目之形象。尤者,乃上古传说中贪婪凶狠之徒。《…  相似文献   

18.
考古与文献可以证实,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饰是对中原地区上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生物进化与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又为商周青铜器上龙纹饰的生物原型是中华扬子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于此基础上讨论龙纹饰的文化意义,实应导源于上古四灵观念的形成。四灵作为类属之长,是各类现实动物的代表,也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而此正是四灵纹饰与青铜食器建立关系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9.
籍,本作耤,本义是耕作,后引申为借民力耕田。狭义上的籍田是殷周时期王侯举行籍礼的籍田,广义上的籍田是王侯贵族田庄,前者仅仅是后者中的最重要的一块。强大的家族组织、王能够绝地天通和民众相信君权神授是籍田存在的社会组织基础和社会信仰基础。籍田是指定服役制度在农业上的重要表现,也是清点人数和实现人口控制的重要举措。宣王料民于太原,表明以不料民为特征便可知民数的事难以维持了,籍田便包括在这些事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实物地租彻底取代了籍田上固定劳役。  相似文献   

20.
凤纹图像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运用图像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具体而系统地阐述和分析各个历史阶段凤纹图像的形式特点和象征寓意,探索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理解图像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凤纹图像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