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是对某一个典型人物,或某一项新闻事件,或对事件中的一、二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写,绘声绘色,有情有景,使人们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新闻特写,必须是事实本身有特写镜头可写,并且值得写一个特写镜头。作者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件、人物、场景、细节,特别是广大群众关心的、有政治意义的、有兴趣的某个部分或片断,作细致突出的描绘。有许多特写镜头是稍纵即逝的,要事先有充分、周到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央电台华夏之声《港澳人家》系列报道为例,对广播特写的人文关怀特性和塑造听觉形象的手段展开论述。广播特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并注意共同情感的适度流露。塑造听觉形象要学会驾驭音响,使之繁简适度、主题突出;音响要真实、典型、传神,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音响虽好也得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特写,原是影视界专用的术语,是指近影放大,凸显细部,主要是拍摄局部,使之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来突出或强调效果。特写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特写,是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摄取最有特征的片断,加以细致的描绘,再现当时的情景。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某些重要场面、片断或新闻人物的某些典型活动进行近镜头的生动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特写新议     
特写,又称视觉新闻,实际上是通讯的一种形式。由于它注重对场景、事件的描绘,画面生动,细节典型,现场感强,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特点,所以人们借电影艺术中“特写”这个术语来称谓。特写的要素,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点: 一、要有对新闻事件某一阶段或片断的详细、生动的描写。如《小笼蒸包“出笼记”》(见《北京晚报》1990年1月8日1版“今晨特写”栏),介绍一种方便食品——速冻包子的制做过程。文中有这样一段简短而又生动、细致的描写:“……数十  相似文献   

5.
特写,原是影视界专用的术语,是指近影放大,凸显细部,主要是拍摄局部,使之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来突出或强调效果。特写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特写,是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摄取最有特征的片断,加以细致的描绘,再现当时的情景。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某些重要场面、片断或新闻人物的某些典型活动进行近镜头的生动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用“张力”这一物理学现象,借喻新闻特写所要体现的思想深度和文章感染力,即如何通过精心采编和制作的每一过程使“特写”内在能量的最大化,社会宣传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新闻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是对真实、新鲜的人和事的特别写照。 一般消息,往往择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则往往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浓笔展开;一般通讯,往往展开新闻事实的纵断面,而特写往往是充分地展开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其表现手法是像电影拍摄特写镜头那样,把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事件或人物突出、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 一、写镜头,精中选萃 新闻特写的镜头是什么? 是引人注目的典型形象、典型场面,是人物个性化的行动,是事件的高潮,抑或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  相似文献   

8.
李宏 《中国广播》2012,(3):50-51
广播特写是新闻,也是艺术。广播特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形态却是艺术化的,这样才能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所要传达的内容更有效地到达听众心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得第15届(2011年)麦鲁利奇奖的短特写《梯田人家》就充分体现了广播特写这一鲜明特征。本期请读者欣赏短特写《梯田人家》,以及主创人员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中心乐艳艳的创作谈《七分钟的叙事与抒情》。  相似文献   

9.
在通讯社或报纸每日发稿的新闻照片中,特写体裁的画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新闻特写照片能够反映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瞬间,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感染读者,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因此,一幅新闻特写照片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表现典型的瞬间,这样才能体现照片的新闻价值。这意味着摄影记者不但要把握住新闻事件,而且还要把握住新闻事件进程中的时机。因为错过了新闻事件固然谈不上摄影采访,但是若不善于等待和选择时机,在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伊文臣 《今传媒》2013,(8):83-84
电视新闻特写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原因正是在于它具有吸引观众的独特魅力。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一则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为例,深入分析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所在,即: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如临其境;情感细腻,感染力强;情理交融,引人深思。而这些特点也正是衡量一则电视新闻特写是否优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大特写”首先是特写,必须是从真人真事中截取最具有典型意义、最富有新闻价值的片断或一个情节、一个镜头,局部加以放大,运用文学的手法,将其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更生动地再现给读者,使读者如临其境。 为什么要在“特写”的前面加上一个“大”呢?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发展因素,并非因为这类文章篇幅长、插图多、标题大,而称它为“大”。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特写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原因正是在于它具有吸引观众的独特魅力。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一则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为例,深入分析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所在,即: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如临其境;情感细腻,感染力强;情理交融,引人深思。而这些特点也正是衡量一则电视新闻特写是否优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新闻特写是运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刻画人物或事件富有特征的某些章节、片断、瞬间,让读者产生共鸣,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区别特写与其他新闻文体写作方法上的不同,把握特写的特征。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与消息的相同点:简要迅  相似文献   

14.
李江 《新闻前哨》2010,(5):102-102
新闻特写作为把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它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问。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在新闻媒体的竞争中,广播要达到生动、形象、感染人的宣传效果,必须在新闻写作上有质的变化,让一些“镜头化”、“目击式”、“素描法”、“特写式”的新闻发挥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5.
四、意境与造境意境,是内心意向同外界情境的有机结合。这种情景的高度和谐,在特写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新闻特写,更是以长于表达传递意境而备受读者青睐。1、意境——特写的灵魂杨朔在谈他的写作经验时说:“你在斗争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快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特写作者,首先应该是一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特写因为采用ENG方式进行采制,可以将声画合一的现场摄录下来.因此电视新闻特写在描写现场时并不需要太多的笔墨,而是通过极富感染力的镜头和同期声来展示现场氛围,而解说词可以交代画面不能展现的一些元素,如抽象的概念、相关的背景、典型的细节等。  相似文献   

17.
新闻特写这一体裁,在全国很多报纸中时常出现,并且越来越多,越写越好。这种体裁以典型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绘,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已受到新闻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闻写作新探》称特写“是新闻家族中的精品,是美新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邱沛篁教授编撰的《实用新闻基础》中说:“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在版面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新闻界有的老前辈也把新闻特写称为“美新闻”。何为“美新闻”?它美在哪里?笔者根据审美原理和新闻特写自身的特点,认为它在于:素朴美、洗炼美、形象美、真实美。  相似文献   

18.
黎信撰文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借鉴西方记者人物特写的写作技巧: 一、记者要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着力介绍。人物的个性与特点写得愈是鲜明,人物特写便愈成功。二、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及其心理活动,都要通过写人物自己的典型动作、行为和语言体现出来。而要准确地捕捉住这一切,记者就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三、每篇人物特写都应当是浑然一体。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这篇特写在写法上不落窠臼。文字精炼,全文总共300来字,潇洒自如地描绘了’92广东技术交易会上各具特色的场景,突出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人们行为观念的转变,重视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的主题。特写的角度选得好。作者不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的反映技术交易会的一般情况;而是善于在全方位的客观世界中,捕捉典型的,有特色的行为、风范、意趣,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构成特写的“场景”,爆发特写的闪光点。作者巧用挤、抢、拉、等四个主要动词,描绘出四幅栩栩如生的跳荡着的画面: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丹尼尔在其《特写写作技巧》中这样写到:“特写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有时也带有主观性的文章,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件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这段话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是对特写下的定义,但它却对特写的风格特色作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概括。西方新闻界习惯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把特写归属为除了消息和评论之外的所有新闻文体。 西方记者向来非常注重新闻特写写作。一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