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2.
教育督导是国家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我国现行教育督导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与发展起来的。从不同维度来分析,教育督导制度变迁路径是不同的。从议程设置维度来分析,教育督导制度变迁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路径。从价值取向维度来分析,教育督导制度变迁有激进性与渐进性两种路径。从举措动因维度来分析,教育督导制度变迁有强制性与诱致性两种路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变迁在三重维度路径均有发生,每一重维度上的路径变迁皆具有双重性特征,相互补充。影响教育督导制度变迁路径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各种不同原因之间交互作用与交互影响。为消解教育督导制度变迁中存在的阻力,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督导的行政地位,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提升教育督导组织自身持续地自我学习能力。未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变迁仍然会在三个维度上发生,每一维度上的变迁皆有相应的适应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走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目标、内容、原则和路径几个方面。其目标是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正确认知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认同,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其内容包括知识、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能力3个方面;其原则是凸显社会主义属性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统一,与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衔接以及专题式的课程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其路径包括以互嵌式学习主题为核心,以主体间性教学法为取向和以"专项+X"师资培训为依托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互相学习是实践共同体的核心关键词,其实质是人、活动和世界之间的一系列关系。相互卷入、合作事业和共享智库是实践共同体的三个内在关系维度,它们共同支撑和推动着实践共同体活动的展开。实践共同体下的教育政策受到物质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双重制约与影响,理想教育政策应以协商话语为主要的交往制定方式、以微观的教育生活世界为主要的执行场域、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政策智慧为主要的反思方式和以长远的政策影响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国家安全教育的独特视角。文章挖掘并梳理了生态文明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国家安全教育的结合点,结合实际案例从教、学、评三个维度提出了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国家安全教育思想的现实路径,以期为学生人地协调观、国家生态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相似文献   

7.
研究范式是学科开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的"专业基体"。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维度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情势及其时空转向。继而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美好生活的当代语境,研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使命,并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何以具有世界胸怀、家国情怀、人性关怀。发现新研究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观研究范式正在形成,总括其基本要义、本质所指、内容结构,并提出分级分类科学共同体、完善学科话语体系、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径,真正确立这一研究范式,助力学科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否具有稳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教育对于培育与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逻辑,也阐述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多民族共生,有助于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化。这些价值的有效转化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基于“认知阶段-情感生成-意志形成”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逻辑,基于“四个共同”理念的教学内容组织逻辑和基于时间、空间维度的教育空间延伸逻辑等三个内在逻辑;还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教学,从时空史实关联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图谱,从关键情境中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升华拓展中实践运用,最终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社会实践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本质。当前,社会与高校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庸俗化倾向在部分社会实践中尚存;大学生的主动性尚未完全被激发。上述困难对应着三个根本问题:社会实践为了谁、学生需要怎样的社会实践、如何开展社会实践。首先从价值取向、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和系统思维三个维度分析社会实践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思考社会实践的转变路径,即社会实践向追求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动态和谐转变,向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转变、向追求“三全育人”举措构建的育人共同体转变,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象学为教育智慧的养成提供了方法论。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体验是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核心,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智慧的养成有赖于对生活体验的探寻。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师的教育智慧养成机制包含通过“悬置”的现象学态度和诗化的语言追忆、描述“此刻”的教育生活体验,通过对教育生活体验的惊奇、教育现象学主题意义分析和洞见创造进行教育现象学“反思—还原”,教师智慧成长共同体等维度。基于教育现象学的教育智慧养成,应当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先需要京津冀教师协同发展,也就是建构“京津冀教师共同体”。京津冀教师共同体既包含基于大学与学校建立的U-S教师教育共同体,也包括学校之间形成的S-S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京津冀教师共同体,既需要关注成员价值观和愿景的共享性,又要容忍和尊重成员的异质和差异性,其目标是为了谋求教师进步和共同的发展,其保障机制是合作实践的有效性。根据京津冀教师共同体各维度发展的实际状况,可以把京津冀教师共同体分为教师形式共同体、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精神共同体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践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科学实践仍存在认知偏差且不够重视。科学实践哲学为科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既有的科学教育理念的弊端以及核心素养育人理念的实践本质都体现出科学实践的重要性。核心素养背景下融合认知(概念和认识论)、社会(语言和共同体)和物质(材料和时空)三个维度的科学实践内涵,充分表明了科学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实践”以及科学探究的不同。基于科学实践的国际科学教育在课程、课堂、教学以及评价四个方面落实科学素养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通过科学实践在学校教育层面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理念的本土化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以科技小院培养农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为案例,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从时空维系、社会网络构建、信任知识生产三个方面,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共同体在相互介入、共同事业、共享技艺库三个维度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为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但是国家认同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共同体感觉丧失的困境。一方面,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模式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利己主义教育不利于国家认同感的形成。要解决国家认同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培育共同体感觉,通过启蒙心智、扩展心智最终实现健全心智,实现对国家的认同。本文从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基础、价值困境、实现路径等方面阐述了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现状,概述了共同体感觉对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而研究了关于人的教育的三个层次,随后从启蒙心智等三个方面探究了健全心智的途径,最后从国家认同教育的培养途径方面总结出要加强共同体感觉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性教育理念是芬兰国家课程标准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文章以芬兰《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和《2019年普通高中国家核心课程》两份文本为分析对象,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维度,对芬兰可持续性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内容与路径进行研究,发现芬兰可持续性教育与课程的融合可概括为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课程理念上将可持续性理念纳入课程基本目标和价值观;课程目标上将可持续性素养融入中小学核心素养框架;课程设置上分为独立路径、融合路径与混合路径三种形式;课程实施中引入现象式学习方式;课程评价上将可持续性教育纳入课程标准总体评价与学科评价范畴。这对明晰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将绿色低碳要求融入课程的实践进路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共同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共同体.教育共同体交叉呈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本质意志是形成教育共同体的关键,继承惯例和集体记忆是培育教育共同体的应有要素.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人的本质,美好生活是人类本质的现实表现,劳动教育与美好生活实现具有丰富的关系耦合。何为美好生活、劳动教育观照美好生活实现何以可能以及劳动教育观照美好生活如何实现,体现劳动教育与美好生活的耦合关系。历史、哲学、时代三个维度奠基美好生活实现的内涵维度;劳动教育在价值依归、路径支持、实践指向三个方面为美好生活实现提供可能;价值实现、认同重构、生态培塑、实践养成的实践维度推动劳动教育观照美好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教育分流制度是进行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分流制度在精英主义倾向递减、平等主义倾向递增的维度上呈现出精英主义、竞争主义、课程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五种类型。我国教育分流制度系统属于东亚型竞争主义教育类型,强调权威主导、能力本位与成就导向,属于强制分流的“学术型—晚分流”模式。当前我国教育分流制度面临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尚未有效改善弱势群体在教育分流中的不利地位;二是教育系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容易引发过度教育竞争;三是缺乏使教育体系保持适度弹性的“软分流”机制。构建平等而卓越的教育分流制度,需要在价值诉求上达成制度正义与社会效率的深度耦合,在实践路径上协调好国家意志与个体需求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性视角解析,“民族心”“民族意”“民族情”“民族力”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内涵。而社区教育在助力“共通语言、交往空间、民族情感、物质基础”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供给中具有独特价值。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有: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习用共通语言凝结“民族心”;丰富社区教育互动形式,以拓展交往空间凝聚“民族意”;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涵养民族情感凝集“民族情”;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以奠定物质基础凝合“民族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