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开设太极推手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研究认为在高职院校已经具有开设太极推手课程的软硬件条件,同时开设太极推手课程不仅有利于太极拳及太极推手运动的推广与发展,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丰富师生课外锻炼项目,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杨宝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0):61-61,8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太极拳运动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从学习效果上来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传统养生观,而且通过学习太极拳,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作用。另外,太极拳运动由于不受场地、器材设施的限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比较分析法,对太极拳课程体系建构进行初步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四方面出发,构建高职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试图突破太极拳门派众多、套路繁杂、推广无序、科学评价体系欠缺的氤氮之状,制定一套适合太极拳在高职院校中推广的标准课程体系,力求还原太极拳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本质属性,为高等学校体育的改革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4.
高咏梅 《精武》2014,(36):222-223
随着国家全民运动的展开,终身体育的理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作为终身体育基础的学生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理念,怎样在高校中逐步推进太极拳教学,是该文讨论的主要问题。该文对终身体育的背景、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意义、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情况的对策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认为,在高等师范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分散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太极拳套路教学,能使学生课堂的学习周期相对较长,课堂上需要学习的动作相对较少,从而能有效地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心静"的太极拳状态,养成锻炼太极拳的习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运动技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马婉红 《体育风尚》2020,(1):185-185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创新,要积极培养高职院校体育课培养学生太极拳的兴趣,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泛化。太极拳是一项比较高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由于学生对太极拳认识不够深,老师的经验也不够充足,在体育课教学上面难免会存在不足,这也阻碍了体育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太极拳实践教学为试点,探讨高职太极拳实践教学改革。发现目前的教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评价以及教师队伍的结构等都与高职院校的特点不尽相符。建议开发符合高职特点的教材、设置相关课程,积极探索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开放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融"学中做——做中学——学中做"为一体,有效地缩短技能学习到技能实践的过渡环节,初步适应现代社会大众对太极拳的需求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访谈法,对我省高职院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体育课程地位、目标、内容、课程师资、成绩评价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通过研究认为:现行的特殊体育教育模式不能真正帮助每一位特殊学生实现自己的体育教育目标。指出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应在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给予人文关怀的前提下,从政策保障、课程设计、支持系统完善等方面着手,寻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通识教育内涵,及其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论梳理,挖掘了太极拳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和健身价值,从太极拳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开课范围及课程时数等方面进行架构,初步建立一个以太极拳教学为媒介、以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为目标的高校太极拳课程,为高校体育教学实施通识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师伟 《体育世界》2014,(12):99-10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因此文化与心理素质差异较大,对于学校所设课程的接受度大不相同。体育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提高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高职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模式,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激发高职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本文中笔者对于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多元情境创设进行了探讨,开拓了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加大对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对于提升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并对太极拳课有正确的认识。开展太极拳课,对国家提出的终身体育的贯彻执行起到良好的作用。文章为太极拳课在山西高职院校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思考高校体育的发展时,总是不断地挖掘课程资源,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完善。然而,针对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还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健身功能充分适应高校研究生的身心特点和健身需求。本文通过对太极拳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寻求与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和身心适应能力的结合,让太极拳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进一步丰富太极拳教学的相关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教育现状,剖析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特殊需要学生体育教育的深层问题,提出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建构特殊体育课程的理论框架,对特殊学生群体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师资和评价等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思政内容是新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职场竞争力,是提升体育课程教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着眼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融合思政内容的重要性展开探讨,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融合思政内容实施措施,包括理念认识、素质提升、课程创新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16.
顾问 《体育世界》2010,(9):76-77
太极拳这一具有较高健身价值传统的运动项目.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必修教材普遍开展。但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兴趣不高,我们应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抓住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契机,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心理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顽强意志的黄金时段,而体育正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强化高职体育教育是有效解决高职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体育课程对于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并以五年制高职体育课程为例,探索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体育课程建设等方面了解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并加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适应职业素质要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关系,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应当构建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衔接,将学生校外体育实习纳入课程体系的一体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20.
蒋士猛 《当代体育科技》2020,(7):125-125,129
太极拳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是体育教育领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开设太极拳体育课程能够彰显学校体育教育的民族特色,太极拳课程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度一致,能够服务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所需,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意志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