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厉燕老师教学《扬州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厉燕老师教学《扬州慢》,是以“问题群”支持教学,她以理性认知“空城”词境为目标,引导学生渐进深入姜词境界,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教学《扬州慢》,教师采用自主品读、合作讨论、诵读体会、文字鉴赏等多种教学策略,以让学生领悟《扬州慢》的景物意韵和"黍离之悲"。"诗道惟在妙悟",在教学中,抓住序言和词内容的对比,引领学生去"妙悟"诗词的深层意韵,生成独特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姜夔是南宋重要的词人,《扬州慢》是其代表作,关于《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一。前人论词主要铱据小序所谓“有《黍离》之悲”,即士大夫怀念故国宗室的政治情怀。但笔者认为,《扬州慢》一词所表迭的情调,关系到词人自己,关系到扬州这一特别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扬州慢》是姜夔词中的名作。我所看到的十几个选本中都选了这首词,并一致认为词中有“黍离之悲”,有家国残破之痛.表现出词人一定的爱国思想,这基本成了定论。最近看了黄凤炎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浅谈<扬州慢>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文章对《扬州慢》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了词中有“黍离之  相似文献   

5.
姜夔为南宋词坛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的词风别立一宗,他的《扬州慢》,以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其风格既能表现姜夔词的一些典型特征,又能折射出南宋词坛的风貌,本文尝试通过《扬州慢》做一些纵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姜夔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既是诗人、词人、书家,又是音乐家,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今传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是姜夔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从汉阳顺江东下,路过扬州时写的。沈括《梦溪笔谈补》中写道:“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可见当时规模之大。到了宋代,金兵南侵,三次“窥江”,使扬州遭到野蛮、惨重的破坏。南宋有好几位词人写过扬州兵后的残破景象,其中以姜白石的《扬州慢》最出名。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过扬州的时间、见闻和  相似文献   

7.
杜娟 《考试周刊》2011,(15):13-14
姜夔(1152—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一生浪迹江湖,不曾入仕,布衣终身。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扬州慢》一词即是他自度曲所填之词。词牌词题统一,因写扬州战后之景,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相似文献   

8.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自谱的调名,虽然是调名,但它是“因歌而造名”,这首词描写的是扬州被毁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所以称“扬州慢”。由此可以看出它的调名和词的内容密切相关。词前的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缘由,揭示了主旨。在序中,词人通过描写的手法,展现了战后扬州的沧桑,使人仿佛耳闻用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描绘出扬州昔盛今衰的景象。戍角悲吟,感受到《黍离》之悲。而在词中,作者更进“春风十里”取之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一步通过对比描写,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抒发不如”。《赠别》其一)写的是当年扬州十里长街的繁(了…  相似文献   

9.
《扬州慢》是非常有名的一首宋词调歌曲,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自度曲,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自度曲将诗词和音乐完美的结合,被称为上乘之作,具有超高艺术价值.音乐的曲调优雅,古韵新声.《扬州慢》不但有传统文人士大夫音乐的一种内涵和情怀,还有属于自己的创作与革新.本文主要介绍了姜夔的生平简介、《扬州慢》的写作背景、其音乐分析及其旋律特点和《扬州慢》音乐与诗词的和谐之美,最后对其演唱处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首开以一座城市为抒情对象的先河,以往的教学大多通过诗歌的景物描写,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战争摧残下的今昔之感,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这首词在题材方面的创新。笔者通过设置真实有效的情境任务,从风物、声景入手,引导学生走出诗画同质的思维定式,明确诗画异质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姜夔的《扬州慢》作出一个新的阐释。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姜夔在面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历史上的关于扬州的各种文本制约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特定的感受与理解,而他通过《扬州慢》的写作又重扬了他所提供的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并且,通过对这首词与同时代的别的关于扬州的文本的比较分析,说明姜夔的这种重构在文本上的一些特征,以及给这首词带来的思想和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姜夔的《扬州慢》如何教学才能达到“柳暗花明”的佳境?我想,开掘精神内涵是深度教学《扬州慢》的重要方向。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是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中有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教材上是这样作注的:“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见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51页)把“竹西佳处”解作扬州代...  相似文献   

14.
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选编了《扬州慢》一词,诃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编者对“二十四桥”的注释是:“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座桥。南宋时只剩七座,并不‘存在’,这里只是泛说,不是纪实。”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也选编了《扬州慢》一词。编者对“二十四桥”的注释是:“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前者说有“二十四座桥”,读者一看就知“二  相似文献   

15.
《扬州慢》是"清空"词中的代表作。全词运用了对比手法,感慨今昔,伤时悯乱,使闻者愁肠百转,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郑扣莲 《语文天地》2012,(12):79-80
如何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说易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比较法是鉴赏教学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和启发性的教法。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为例,谈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论王士禛词     
通过比较《阮亭诗余》、《衍波词》两本词集,考察与王士禛词集相关的序跋评语等文献资料,分析王士禛扬州前期、扬州时期与扬州后期的不同词学风格。《阮亭诗余》中的作品主要是追摹唐宋词名家,用晚唐词之含蓄来补直白近曲之病;《衍波词》主张突破晚唐小令,师法南宋慢词长调;在离开扬州后,王士禛没有完全缺席词学活动,参与评点了多部词集。  相似文献   

18.
春雨无声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当杨琳为学生朗诵这首《扬州慢》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曾引得姜夔感叹不已的扬州会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虽然今日的扬州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景象,但第五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课比赛,为扬州增添了色彩,也使杨琳这位28  相似文献   

19.
郑扣莲 《语文天地》2012,(23):79-80
如何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说易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比较法是鉴赏教学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和启发性的教法。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为例,谈谈比较法在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一、思想内容的比较婉约词章,离不开"个人情怨"这个主题,但就具体作品而言,这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于别样构思中传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能较好地呈现宋词的艺术魅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意象,理清情景关系,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探究作品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时,要补充背景资料和名家评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黍离之悲”,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