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跑得真快啊!2004年的春节眨眼就来了。我们又都大了一岁。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我就特别地盼望过年,因为对我来说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有好吃的,还有压岁钱。过年让我神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过年的期盼慢慢地淡了,淡了,甚至有点害怕过年。现在每当年关逼近,我就不禁要想:这一年再也抓不住了,可我做了些什么?过年让我感伤。真的是小时盼过年,大了怕过年。对于春节,同学们的心情一定和我少时一样了,是吗?当然还有更多的不同:物质生活上不像我那个时代贫乏,而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得感谢背后强盛的…  相似文献   

2.
声音,来自窗外,或者更远的地方;来自房间里一台小巧的音响,或者内心深处。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美的载体,琴棋书画,无一例外。所谓“琴棋书剑诗酒花”,“琴”列在首位,古琴之声近于天籁,琴是极清幽高洁之物,弹奏时须静,环境静和人心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韵是古今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源在《听琴》里幽默地说:(英国人)不爱莎士比亚你就是傻子,(中国人)不爱古琴你逃不了做牛。叶灵凤《憔悴的弦声》,却传递了这样奇特的信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通过琴声成为知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  相似文献   

3.
窗外有一株高大的杨树,随季节而枯荣。现在又是秋天了,看着它一天天憔悴,我又一次清晰地感觉到了时光的流逝。树是季节变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前些天去了黄河岸边,我又看见我们的母亲河。她日复一日地如此不可思议地浑浊着,并且因为泥沙沉积等造成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的洪涝灾害;而每年的枯水期,河水竟然会断流。试想,假若黄河上游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了良好植被的呵护,母亲河的水一定是清澈的,也不会发生如此多的灾害,更不会断流。  相似文献   

4.
一盏孤灯,一杯香茗,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奇妙的幻梦。屋外虽瑞雪纷飞,屋内却春意盎然。爱读书的朋友,你有这样的经验与体会吗?我是有的。每当我读到一篇好文章,就好像有一只小手轻触了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泪水禁不住润湿了眼睛。而我,则会把它送给我最好的朋友,对他说:“读一读吧,真的很好!”《晓风时文》这个栏目将紧跟时代潮流,采撷散文精品。希望她能如春之花、夏之雨、秋之月、冬之雪,带给你美的享受,心灵的感动;也真诚地希望读者朋友关注她的成长,不要忘了,有好文章要与朋友一起分享!这次选的一组散文,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6.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重阳登高的习惯,饮菊花酒,遍插茱萸,最初是为了消灾免祸。后来的文人因为种种原因都做天涯羁旅,而他们又最爱维护传统,“独在异乡为异客”,重阳登高时难免思念故土和亲人,渐渐地演变成了后来的重阳登高怀远。 前几日读《夜航船》,有“三万卷书”的典故:吴莱好游,尝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  相似文献   

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9月适逢中秋,祝所有读者中秋如意。中秋节是中国人的“月亮节”,本期我们向读者推荐几篇关于月亮的美文。在传统文化里,月亮被中国人赋予了许多重要意义,月光总能给人抚慰与美的感受;月亮也被人们寄托了忧伤与  相似文献   

8.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大地母亲派她的风女儿、云妹妹给我们送信来了。烟花三月的江南已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就连乍暖还寒的北国也已是冰雪消融、杨柳吐绿,感受着这扑面而来的春之气息,朋友,难道你不想到大自然中走走吗?本期的“美文链接”给同学们推荐了几篇中外散文名家的作品,让我们追随着这几位散文名家的脚步一起走进大自然中,感受一下——有着碧草、鲜花,有着妩媚的流水、鸣唱的鸟儿的世界!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我们选录的这段文字节选自《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作者…  相似文献   

9.
乡情是清晨被嘈杂的都市声响惊醒恬睡时的那份无奈;乡情是黄昏面对垂挂在楼群顶上的夕阳时的那份哀怨;乡情是无法企盼却不约而至的装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的梦境;乡情是一到了端午、中秋、旧历的年底就再也遏制不住的归乡的心;乡情是满怀相思的痛楚、相见的喜悦、近乡情更怯的望眼欲穿;乡情是无论你走多远、飞多高都无法割舍、无法挣脱的眷恋……我不知你的家乡在哪里,我也不知你的家乡什么样?但无论她是喧闹发达的都市还是宁静落后的山村;无论她是粗犷奔放的塞外还是温柔妩媚的江南……家乡都永远沉淀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是我们…  相似文献   

10.
编稿三难     
当了八年教育刊物的编辑。做文字工作的辛苦,犹如农夫于庄稼地里的耕耘、除草。但辛苦归辛苦,终非难事。难在哪里?难在门外人难以理解的小事上。一难“人情稿”人活在世上,离不开人情,人情是构成世俗的重要因素。“天理国法人情”,三大块中,占重要席位。编辑所面对...  相似文献   

11.
<正> 九年的编辑生涯,历经艰辛,备尝苦辣,虽然白发频添,但更多得到的是欣慰。每每发出去的稿件引起反响,受到重视,都不禁从嘴角露出微笑。其间,自然会涌起些微体会来。如果拿出点时间,逐一咀嚼,还有点味道。于是想总结出来,与同行们共尝。一篇有质量稿件的出现,我想首要的是要吻合上级的方针、政策、措施,起到宣传、指导和促进落实的作用。诸如,1981年起搞起的轰轰烈烈的“双补”,1987年起,转入岗位培训的试点,无不是遵上级文件而动的。同理,编辑组发稿件,也得同步。晚了,不好;背离,更不行。只有按上级意图,及时组发有关针对性、可行性极强的理论、办学、教研稿件,才能推进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翻阅一下不同时期反响较大的成人教育期刊载文,都与此有关。所以,一个编辑能注意平时的学习,领  相似文献   

12.
编稿采撷录     
僧“推”月下门韩愈为苦吟的贾岛改“推”为“敲”,后人便赞赏“敲”字下得好,以为“敲”不免剥硺有声,打破了夜的沉寂,使静夜显得更为寂静。较早对韩愈提出意见的王夫之在《(?)斋诗话》中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生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  相似文献   

13.
编稿采撷录     
语文教改要加强精神文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品质."但在教改中见到的这一方面的文章却并不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试想,如果只是尽心尽力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讨厌农村,甚至千方百计想脱离农村而到处寻觅"幸福"之路,或追求着"别样"的目的,将来的社会效益到底如何,恐怕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我觉得语文教改,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无论如何,也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山东单县蔡堂中学董学田)  相似文献   

14.
编稿采撷录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一句,课本注释"德"为动词,"施恩的意思".《教参》也从此说.我认为,把"德"的词性确定为动词是正确的,但把它在句中的意义释之为"施恩"却甚欠妥当.理由是:一、它颠倒了诗中"恩"的施受关系.二、有损于"我"的主人公形象,削弱了"我"的反抗精神.正确的应是释"德"为"感激"、"感恩".这样,不仅与该诗的内容吻合,也与字典词典的释义一致.  相似文献   

15.
编稿采撷录     
"醉翁之意"索微读《醉翁亭记》不能不把"醉翁之意"揣摩透.有人认为醉翁之意在于山水、饮宴之乐,于是怪其格调不高;还有人认为在于"太守与民同乐."这些看法是肤浅的、片面的.《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表现手法不同,但主题相同.前者直接颂扬滕子京治下的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欧阳修则描绘了治下滁州"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也是一番"政通人和"的景象.但两处治者都遣贬谪,这不是太不公正了么?以此看,范仲淹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不  相似文献   

16.
编稿采撷录     
一 <<游黄山记>>动词妙用一「向时云里诸蜂,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群峰从云中露出来,可用「显现」「见」「冒」、「崭」、「突」「高」、「拔」等.仔细品味,都不如用「透」.「透」不仅有「显现」、「崭露」的意思,而且还有「穿透」、「冲破」的意思,给人一种诸峰突起、峥蝾竞上的气势.这一动人景象,更激发了作者登山揽胜的欲望.可是,作者  相似文献   

17.
编稿采撷录     
创造性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不应是机器人似的再现、传递;而是一种燃烧、再创造。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必须具有不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不简单地崇拜名人,不摹拟别人现成的教学模式;矢志于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发现并发展自身的创造力,敢于标新立异,灵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探索应有火热的激情和信念: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彼人也,予人也;彼毙也,而我乃不能是?”这便是其铭记的格言。  相似文献   

18.
编稿采撷录     
我按照"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常这样鼓励学生:"大胆说,说错了也没关系."比如课文分段,有时学生划分的与老师的不吻合,但却言之成理,只是各取角度不同而已,我便表示认可,并不强求一律,非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老师预定的思维路线.当然更不把老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因此,课堂上学生公开向我提反对意见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时,我不是为了要顾自己的面子而粗暴地压制学生,更不是讥讽,而是持友善态度与其讨论,以理服人.这样,可以让他们明了我们师生间是相互学习的平等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由感、安全感,促使他们敢想敢说,不迷信教师、书本,有利于发展求异思维.另外,我常主动听取学生意见.曾以"给语文老师的一封  相似文献   

19.
编稿采撷录     
我对课外阅读的两点看法一、把课堂本身变成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天地.语文教学切忌就事论事、知识彼此孤立.教师不仅要传授好某一领域的知识,更要注意这个领域同别的领域的相互联系,注重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开掘,这样才会使学生所得到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拓成面,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丰富而有体系的知识.反之,只见个别,不见一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势必会出现单打一的局面,学生的思想一定会被束缚:学到的知识只能是僵化的教条,永远得不到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编稿采撷录     
分析小说应该从分析情节入手作家杜鹏程在《关于情节——塑造人物中的一个问题》一文中曾说:“人物性格的形成是和选择情节联系在一起的,一块进行的。或者说,情节是随着性格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性格的改变而改变。”这虽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角度来谈的,但给我们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告诉我们: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