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采用实验方法,选取社会环境和师资水平相似的两所学校,一所学校的留守儿童参加"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另外一所作为对照组不参加。16个月后,对两所学校留守儿童实施创造性思维测验,结果表明:实验学校留守儿童的创造力极其显著地高于对照学校的留守儿童;实验学校留守儿童与对照学校留守儿童的创造力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三、儿童发展的动力—主观能动性儿童是如何发展的这一时期的看法与初期大不相同,心理学家。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是有独立的生命实体、独特的身心结构、不同的需要和兴趣的人,儿童“具有主动性”,儿童的主动性在内部动力和能动性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的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增强;儿童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儿童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顺应;儿童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拒绝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所以,’‘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儿童利益至上”原则成为考虑儿童生存与发展等相关事务的首要原则.而教育作为促使儿童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手段,是一种儿童理所应该享有的基本人权.本文通过回顾过去十五年我国儿童受教育权研究的成果,分析这一领域所取得的共识与存在的问题,以展望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与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和教育孔起英一、皮亚杰所论有关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与罗恩菲尔德(ViktorLowenfeld)所论有关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是呈阶段性发展的。他把这种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  相似文献   

5.
学前儿童行为评价与自信心的培养叶平枝学前儿童行为评价指的是成人对学前儿童行为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教导,其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掌握简单的社会规则、做人准则,以及粗浅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简言之,学前儿童行为评价就是成人对学前儿童行为所做的表扬或批评。它是学前...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主要被各类补习、培训所,网络等媒体占据,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乐趣被消磨殆尽。儿童童趣的消逝,最直接的受害者与承担者必然是儿童自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的话语及自由空间被压缩;二是儿童文化被成人世界所蹂躏。摘要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有残疾的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万分之一.对于这些不幸的儿童,如何加强教育以缩小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差距,这是各国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弱智儿童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最好将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8.
20 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与态度,在20世纪中国儿童观的研究历程中,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倒退。儿童观的世纪变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文章从四个时段,即1900-1919、1919-1949、1949-1989、1989-2000分析了儿童观的变迁历程,概括了儿童观研究中的三种方法,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方法。指出在中国长时段的儿童史研究还基本是一个空白。此外,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视角的不一样,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有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与儿童,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与儿童,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儿童,以及哲学视角下的哲学与儿童。  相似文献   

9.
从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入手,深入留守儿童的内心精神世界,研究与探询留守儿童独处时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是实施有效教育与管理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案例的现象学分析与对教师生活体验的反思,探索一种留守儿童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即基于同情性的行为意义之理解,确定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存在性问题,并由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标准的制定中,我们力求使我们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我们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使儿  相似文献   

11.
儿童即是人类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而言,2007年11月底举行的“儿童早期发展高层论坛”所发布的倡议书—《让每一个儿童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正是在关照中国的未来。正如论坛倡议书所提,儿童早期发展能否得到重视和关注,儿童能否实现公平、缝康和有效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与安全。儿童早期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及其构成的文化图景已成为当今时代儿童学习生活的文化环境与时代背景,儿童的网络化生存是当代儿童直面的事实。本文从儿童学习视角,探讨网络时代儿童学习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儿童对网络素养需求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并对重点发展儿童哪些核心素养能力进行建构性分析,以期对促进网络时代的儿童发展,提高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启发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如何在“家”与如何成“家”的生存论问题。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不仅说明它们在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乃是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还显现出“儿童是诗人”“儿童是哲学家”“儿童是艺术家”等观点背后所蕴含的成“家”之意。  相似文献   

14.
当代的城市儿童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逐渐疏离了大自然,其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所意识到的程度。由于远离大自然,兼以成人世界中认识的迷乱,导致了儿童的认知能力的下降和幸福感的降低。从生存美学与人类学的角度讲,现代社会对于儿童的束缚,儿童远离大自然所带来的人格异化,已严重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力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推倒耸立于大自然与儿童之间的高墙,放飞儿童心灵,让儿童诗意地栖居于百草园,成为现代教育思考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5.
儿童道德行为的条件 掌握道德准则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这首先表现在:儿童在没有外部监督与强制的情况下,尽管应遵守的准则与其直接愿望和兴趣不相符合,儿童也能按照所掌握的道德准则行事。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进行。因此,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客体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中,成人对儿童的看法、观点及在这些观点看法的指导下,为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进行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具体体现在历代儿童观的演变之中,主体文化是规定儿童文化本质属性的东西,如前面所述。儿童文化的职能是:它是儿童预期社会化的中介,起着桥梁作用;也是儿童自我发展的辅垫。  相似文献   

17.
童年的好奇与惊异不仅是推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开始,而且还可能是一生所追求的伟大课题的肇始。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我们应当尊重儿童提出的问题,并试着与儿童一道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儿童绘画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特点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儿童绘画教学指导的实践经验和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分析儿童绘画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可以促进儿童绘画水平提高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普曼所奠基的儿童哲学是为了弥合时代中教育与哲学的分离而提出的教育变革,是对杜威所提出的“哲学—教育”一体化问题的推进。二人虽在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但他们都赞同“回到柏拉图”。儿童哲学即是回归“哲学—教育”一体的教化本原的努力。深度反思儿童哲学必须回到柏拉图所奠基的西方哲学的源头处,重新思考“哲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儿童哲学的发展不仅是要处理好儿童哲学与蒙学的关系,而且这一问题本身涉及古今中西视域中对未来“哲学—教育”的整体性构型。  相似文献   

20.
秘密与儿童时代密切相关,然而,儿童时代秘密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常常被成人忽视和误解。由于受到成人文化对儿童秘密的冲击,来自学校、家庭的过度监督,儿童缺少自主体验秘密的时间与空间,当前儿童秘密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为了"解救"儿童秘密,成人首先要走进儿童时代、尊重儿童秘密,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与儿童秘密的关系,为儿童创设自主体验秘密的时空,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秘密的教育作用,以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