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炒卖     
下文坛,好作品不多,但“新”口号不少。以小说创作而言,仅仅二三年工夫,先后就有“新写实”、“新感觉”、“新体验”、“文化关怀”等旗帜轮番招摇。现在,一种被称之为“新状态”的小说又在一阵沙哑的锣鼓声中被几个票友哄上了舞台。本来,文学贵在创新,一种新口号的提出,如果能以其理论的睿智严谨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使文坛的滞迟沉闷为之一震,催发出一批好作品来,这实在是值得称道的好事。但现实的情况却让人不敢恭维,“新”理论家杜撰的时很不“理论”,学识上的捉襟见肘和逻辑上的破绽百出不时让人目瞪口呆,“新”小说家的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了先锋小说,并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带来了小说阅读的新体验,但是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这正是中国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有其艺术价值,文章旨在探讨先锋小说通过叙事表达"真实"以及对人性探讨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新体验小说”创作主张:文学不仅是作家艺术技巧的炫示,更是生活功底的较量。时代发展要求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把握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要求作家深入社会的某个层面,躬行实践,逼真而迅速地展示纷繁的当代生活,同时注重作家个性的表达和主观的感受,要求小说具有现实性、亲历性和主观性。 “新体验小说”肯定了“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必要性,却摒弃了以往要求文学反映生活的功利态度,提倡作家对生活的自觉审美观照。在内容上,它更关注社会的层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长河里,曾升起过两颗璀璨的“新星”:一是三十年代被鲁迅誉为左翼文坛“新人”的张天翼;一是四十年代中期,刚显露文坛,“便以光芒四射,才情横溢的笔墨,震惊了读者,震惊了象他一样正在从事小说创作和同行”的钱钟书。他们均继承了鲁迅以来的新文学讽刺传统,批判剑锋直指病态社会、病态人生,以及国民性中种种丑陋的“根性”,为现代讽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讽刺艺术上,辛辣、犀利、幽默多具毁灭性的嘲弄,是他们讽刺艺术的共同特征。然而,他们通然不同的艺术个性,又成为中国现代讽刺文学艺苑里两朵…  相似文献   

5.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股翻译、阅读和研究纪德作品的热潮。“纪德热”在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出现,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思考和精神境遇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文学界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努力追赶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的追求相契合。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凸现,文学“一元化”进程逐步加强,1940年代的“纪德热”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1949年后,这个名字很快便淡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王朔是当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流传最广的一种看法认为王朔的小说是“痞子”文学,而王朔自己则表示,他认同的是文化意义上的“文痞”。他小说中的那些“痞子”形象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嘲笑、亵渎、蔑视传统的行为准则与主流价值观念,从而构成对后者的瓦解和冲击。但是,他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的这种新形象仅是伪痞子,这些人物实质上认同和妥协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以对传统的表面弃绝来维护传统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人物轻松、调侃的生活方式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赋予了小说娱乐和流行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却登堂入室,入藏各类图书馆,由私人藏书变为公共藏书,使中国小说文本得到妥善保存,传播范围不断扩大。19世纪随着东方学的兴起,中国小说以风俗志形式进入欧洲阅读史,东方学家认为小说比其他著作更具有观风俗的优势。中国小说以译本和中文刻本形式流通欧洲,看似其读者各有所属,实则他们之间相互交叉、影响,都以观风俗为阅读旨趣,并指向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小说也以翻译、改编、戏仿等多种形式逐渐成为欧洲文学的一部分。19世纪欧洲的中国小说阅读史,体现了世界文学以一种渐趋融通的方式呈现和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和包容力,以更好地推动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垂青的“文学热点”具有事件淹没作品、新闻性淹没文学性的属性,与市场互动的大众媒体凸显和放大了现实生存中极度扩张的“超文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市场文坛”,遮蔽和忽略了现实生存中相对萎缩的“纯文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体制文坛”。文坛图景在生存现实与“媒介化现实”中经历的双重嬗变,呈现了文学大众化、娱乐化的一面,也昭示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困惑与枢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和基本面貌。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乡土文学”有何基本走向?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乡土文学”有三个基本走向,即民族化、独立化和跨文化跨地域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歌的危机与生机姚崇实俯瞰近年中国文坛,不可否认,诗歌(本文探讨的是新诗,不包括传统诗词)的成就和影响远不及小说和影视文学。其读者主要是青年,更多方面和层次的人对它缺乏兴趣。它本身也确实存在着各种缺陷,尽管它不断“更新换代”,出现了名目众多的“流...  相似文献   

11.
冯永朝 《现代语文》2006,(11):90-91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轰动文坛,但随即或因对现实和社会的疏远,或因过于注重形式和语言技巧的玩弄被读者冷落,开始走向沉寂。正当文学似乎已陷入困境之际,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新兵连》等一大批“新写实小说”相继问世,似一股春风给文坛带来了新的转机,引起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尽管人们对“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笔者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关键在与它的“新”,而这“新”又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本文拟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取材、叙事态度、结构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入手,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解读徐志摩与张资平在他们各自的小说中所建构的“南洋”。徐与张同为活跃于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文风各异,然而笔下的“南洋”却多有雷同。本文指出,对于他们而言,异域南洋是一个快乐原则战胜现实原则之处,然而同时也是万事皆滞无意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被深度介绍到中国的美国小说之一,不同译者、读者、研究者对它做出了各自的阐释或得到不同的阅读感受。本文从研究这部小说在当代中国的传播状况入手,比较了多个译文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风格差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媒体与问卷调查等方式,整理、分析了各层次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接受倾向与阅读特点,尤其对该小说及其节选在大中学英语、语文、文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相对静态的接受对象,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中才能获得意义的生成。期待视域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接受起着重要作用。在对接受对象的选择、对文本的理解和再创造及对文本的评价三个方面,接力版“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较好地把握了期待视域对于读者接受的影响,既有益于读者视域和文本视域间的有效融合,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异域文化的新体验,为满足读者阅读审美期待、扩展读者的期待视域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什么是人生境界极致?这是一个黑洞,一代代的哲人,为之付出了一生,欲把它的奥秘洞穿,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摆脱肉体生存的困惑与精神超越的矛盾与痛苦。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家,在否定了单一思维后,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宇宙问清人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们不断的思考着,又不断的否定着。在改革潮小说中,一批作家企图用“日神”精神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由于他们过份相信“日神”力量,致使他们在梦醒后茫然无从。尼采认为日神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面目。这话道出了改革潮小说退潮的根由,改革潮小说由于太功利主义化,也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另一批对人生感悟更深的作家走上了文坛,他们立足于现实,把笔触伸入了历史的纵深处,想在寻找中国文化的根中,描绘出人生境界的极致。这股文学潮,文学史家已把它定名为寻根小说,或民族文化派小说。韩少功说;他们的寻根“是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的表现。”①寻根小说,远而言之,是对传统呆板的现实主义的反叛,近而言之,是对新时期伤痕眼泪文学的反叛,是对改革潮文学中存在的虚伪梦幻的反叛。有学者认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者的成长与文学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选择的经典成长小说代表了成长的几种方向。《苹果酒屋的规则》就正式这样一部给人成长的小说。文学阅读给了成长者巨大的精神支持,经典成长小说中的话语成为他们的成长的指明灯。文学阅读启发了生活解读,而生活解读是文学阅读的深化与发展,生活的解读与文学阅读结合起来,走向成熟。成长者的阅读方式便是反复阅读,通过反复的阅读,读者可以反复体味成长。处于初中学习的学生正是这样一群成长者,反复的文学阅读给了成长者启发与领悟,使他们对于成长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正是这样的反复阅读使得处在这样的年纪的成长者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并通过这样的有意义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加深对于这样有意义的成长类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在感受其成长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小说以西方世界熟知的文学经典大家艺术手法作为构造中国现实的建筑经纬,而丰富复杂的中国历史与现实、民间艺术、传统文学手法等则成为这一宏大建筑的一块块砖石,构建出一个中西结合的独特世界。对于各国读者乃至诺奖评委来说,在迎合阅读期待与制造期待受挫这对矛盾中,既满足了欣赏者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恰到好处地不断刺激读者已有的阅读先验,又以读者较为熟悉的形式拨通了理想的解码器,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刺激与迎合之间保证了其作品强大的召唤力。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有一批热爱中国文学的读者,他们组成一个读书会,三十多年来阅读《人民文学》,以此来认识中国。日本《人民文学》读书会是一个民间自发的文学爱好者团体,从1976年起就已成立,成员最多时达200多人。他们的身份各异,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当了妈妈。多年来,这些异国的读者保持了在每月第一个星期四的下午一起阅读和讨论《人民文学》的习惯。日本读者讨论每一部重点作品,评价的标准是易读度和趣味度。比如1995年王小波在《人民文学》发表的小说《南瓜豆腐》,就被评价为易读度四星,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意义在现实和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与“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鲁迅与自我”的双面审视里实现阅读的意义循环,读鲁迅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又在阅读鲁迅中理解自我和现实。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成为文坛主流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对短篇白话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小说作者片面强调创作的现实功利性,以教化至上为宗旨,这是导致短篇白话小说早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