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9月,我执教了一节市级古诗词教学的公开课。在这次面向全市的公开课中,我的课堂主要研究的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智慧理答。什么是理答?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作出的即时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具有一定的难度。理答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课堂文化的优劣,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3.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相似文献   

4.
5.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理念 常见的古诗教学是一节课学一首,或主要学一首,再拓展多首。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第三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学习本课时,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相似文献   

8.
9.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体验 在人的发展中,“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但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学生要“探究”、“合作”,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在研读过程中,要使小组各层学生都参与到“交流型”、“开放型”的课堂中来,消除了差异性对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形成了互动关系,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0.
1.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实施三维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式整合。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古诗两首》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能从审美这个角度来指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应通过范读渲染、引发意境,激发想象、感受意境,学生自赏、发觉意境这三个环节来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意境.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古诗十九首》中有一个“未定的无人区”,即意义上的空白点,使文本中体现出朦胧空白的审美张力。虽说《古诗十九首》的各篇章都很短小,然而其中所营造的意境却有着无限想象的艺术化境,体现了广阔多极的精神空间,是创造主体的创造与接受者的再造想象相互融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其间做课老师、观摩老师的种种喜悦和激动,沉思和感悟,叩问与反思,都让人难以忘怀。好课叫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很多老师认为获得赛课一等奖的王自文老师的课,就具有这样的魅力。王自文师从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他的课在师傅眼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好好品尝这师徒二人共同烹制的美妙大餐吧。  相似文献   

15.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文化中,无数璀璨的明珠交映成一条长河,从远古走来,流荡在今人的面前。离我们近点儿的有唐朝的诗歌,宋元的词曲和明清的小说。那么溯流而上,在汉代是什么呢?是汉赋。但是在赋旁边那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百诗十九首》,中国古代五言诗歌里的永远的瑰宝。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相似文献   

18.
以前教学古诗,总要把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直译”成白话文,特别是那些“带点”的字,更要精心译准,只因为考试必定要考古诗的解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全然没有一点“吟诗弄月”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20.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艺术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课安排了《古诗两首》,分别是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面,结合两次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片断,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