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问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简单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表达不够清晰,数学思维尚在启蒙阶段。数学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图意表述”的语言训练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为了适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有许多内容是用图形(包括动物图、韦恩图、图形应用题等)表示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图意,是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最好途径。例如,教师要促使学生看图,可以这样引导:“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少YU3”,“梨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3”,“苹果的个数与梨的个数相差3”,“白兔的只数与黑兔…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一、寻找排列的规律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学与各行各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用审视的眼光看自己,扪心自问:如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轻松愉快地带领学生学会知识、超越知识、人人参与学习、乐于学习呢?  相似文献   

6.
演员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教学精彩的背后,是时间的积淀、血汗的凝结、智慧的融合。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数学教师应具有数学的眼睛和数学的头脑。在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第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解读,发现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都是在有限物体个数的范围内来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39~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整除的意义,认识约数和倍数,能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的算式,并能说出两个数是否存在约数与倍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2003年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以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为例,向学生介绍了数学模型、建模方法以及用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纵观近几年数学高考,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应用题的个数逐年增加,分值逐年增大,考查力度逐年增大,难度逐渐平和。  相似文献   

9.
赵文静 《教师》2012,(25):107-107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孩子们学好数学的坚固基石。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识记概念、理解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所以,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一、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教学原材料,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拓展与延伸的。“比”的教学,先学“比”的概念。什么是“比”?两个数相除就叫作两个数的比。再学习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接着学习化简比,求比值,按比例分配等问题。如果“比”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后面的学习之路自然是难走下去啊。还有另一种情况,数学概念学过了,许多教师并没有安排学生去背诵、抄写、默写等.时间一长,自然就忘了。当复习中问起时,只有张嘴结舌。数学概念早就“还”给老师了.遇到判断、选择、填空等这一类与概念联系密切的题目时只能望洋兴叹.胡乱选之了。因为在教学中,对数学概念知识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用红笔勾画,更没有让学生去熟记、背诵,怎么能够做好这一类型的题目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数学第四册P.39~40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2.能用连加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在连加过程中能灵活合理地运用简便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求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整数解的问题.对这类应用题,学生容易根据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列出不定方程(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但要依据题目隐含条件,在无限多个解中求出符合题意的解,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下面结合几个例子,讨论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丹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71-73
组合数学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为了改进数学学科传统的定义、定理、证明的教学模式,以组合数学中链与反链的知识点为例,探索如何将数学类课程讲解得更加通俗易懂,并发掘数学与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点,提升数学类课程的应用性。首先,用矩阵形象地解释链与反链长度与个数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然后,给出反链在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应用实例及其应用前景。通过一“讲”二“应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经典案例,非常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共同属性即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体会蕴含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数学情境是指用一定的数学信息,同时能使认识主体产生一定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的一系列材料或活动.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可以用“日食”的形成过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弄清数学概念;运用质疑探究,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小结,让学生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96 ̄P97。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过程:一、游戏(一)夹小棒师:如果用两个手指只夹…  相似文献   

16.
马春艳 《学周刊C版》2010,(2):123-123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以凸现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以追求学习快乐为主线.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数学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使学生明确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习数学的含义是探索数学现象,它是研究、发现、质疑、理解的过程.它更是当你克服困难而“发现”和“再创造”出了自己的数学王国时的那种愉快和喜悦,用计算机学数学、用计算机做数学的作用在于: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7.
数学应用问题是用一定的情节描述的数学关系问题.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及跨学科应用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例题为中心,很少对应用问题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故本文试图利用几个问题对应用问题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杜江 《湖南教育》2007,(1):41-43
一位教师在教学“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偶数和奇数”时,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举偶数与奇数,并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偶数和奇数的特点.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自然数的个数是偶数个数的2倍.他的理解是:因为自然数是按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又一个偶数又一个奇数这样的顺序排列的,偶数与奇数的个数一样多,所以说自然数的个数既是偶数个数的2倍,也是奇数个数的2倍.该教师立刻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你的眼力真厉害,看问题很全面,自然数的个数确实是偶数个数的2倍.”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自然数集是无限集,怎么可以说自然数的个数是偶数个数的2倍?如果该教师具备集合论的知识,就不会犯下这样的科学性的错误了.而且,这样的错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是少数.我们认为,为了搞好数学教学,光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是不够的,教师一定应当具有广泛的数学知识背景,不仅要明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与作用,还应该对数学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思想方法、人文观点等有自己的体会.因此,我们将推出一系列结合中小学数学知识的数学史话文章,只求老师们能从中学到一点对自己今后教学有用的知识,以提高数学教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间  相似文献   

20.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的生活化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