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辽宁教育》2004,(5):54-55
知识与技能:知道黄金分割的概念;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会判断某一点是否为某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小朋友们看,这位小  相似文献   

3.
本课以数简单图形的个数为基础,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情境图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在经历有序数线段的过程中归纳出规律,并用加法算式来记录数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但是,教科书创设的情境问题涉及的数字都比较小,如“鼹鼠钻洞”只有 4 个洞,“菜地旅行”最多只探究到 8 个站点,这些小数字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掌握了记录数线段的规律,就如鱼得水。但对于比较大的数字,如 50 个站点,这样的计算方法显然是不适用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发现当线段的数量较多时,怎么计算更方便,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35~36页《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坦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相似文献   

7.
引言 在人们通常的感觉中,对任给的两条线段,必定能够找到第三条线段,也许很短,使得给定的两条线段都包含这条线段的整数倍.然而,当不具有共同度量单位的线段(不可公度的线段)被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时,这一与人们的直觉和经验相悖的事实不仅推翻了古希腊人的这一直观信念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认知过程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学生是认知过程的探究者与发现者,是全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材和学生的中介,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符合知识产生过程与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的观察材料,并适时干预、适时介入,让学生感悟和发现,自主获取知识,并形成数学能力. 现以相交弦定理为例谈一些做法与体会,以引起同行们的关注.1 选择起点,引入定理 相交弦定理的结论是国中的等积线段,而等积线段在相似形中常常见到,选择相似三角形中的等积线段作…  相似文献   

9.
数学概念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中,明确地写入了过程与方法,把学生是否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作为考量概念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因素.在《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的教案中,对向量的几何表示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从实数的表示到"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从线段到有向线段,再到向量,重点突出向量的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推演过程,紧扣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有效地内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期"水到渠成"地理解概念.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相似文献   

11.
朱晖 《现代教学》2004,(1):26-27
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12.
线段中点定义是七年级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相关问题主要考查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线段中点为后续几何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线段中点教学设计,对几何概念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芮金芳 《新教师》2019,(9):74-7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能正确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2.学生在认、找、画、连等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比较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三册第72、73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学会用直尺画定长(整厘米)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述与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用具  相似文献   

16.
刘丽双 《天津教育》2003,(12):42-43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节。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直线、线段、射线等概念,并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今后学习垂直和平行,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看,由于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对角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尤其是直角,见到的很多,但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于平角这个概念,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有时会产生困惑,认为这是一条直线而不是角。对于钝角这一概念———大于90°小于180°,对后一个要素容易忽略。根据课本内容、大纲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理念《线段、射线、直线》是苏科版课程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线段、射线、直线是最简单的平面图形,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因而,教者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背景,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教者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页例题,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舍画线段。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行程问题总是令师生无比头疼.不过通过巧用线段图示可以让抽象数量变直观;解析数量关系,线段图示会化难为易;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能够迅速解决问题.所以,只要恰当地运用线段图,就能够较好地解决行程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2.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3.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