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奇字,详细介绍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还简略介绍了其他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对"奇"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文章学、流产时效等层面做了论述;他还借对"奇"的论述构建了自己关于"才子书"的评判标准,形成了一套关于小说创作与欣赏的"奇"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关于"奇"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勰以客观态度对待《经》与《骚》,“正”与“奇”,提出“执正以驭奇”的原则,对"奇"进行约束与规范,表现出一位文论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4.
说“奇”     
“奇”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通过“奇”的历史溯源.揭示出“奇”的丰富蕴涵.并进一步讨论“奇”对中国古典艺美学建构之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代晁氏家族"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对文化的重视使其逐渐形成了"博"与"异"的整体特质。在诗歌特色方面则表现出"尚奇求奇"的创作倾向,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好用奇字僻词,好作奇诗,诗中有奇气,多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6.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7.
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不愧为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在曹植一生追求理想并屡遭失败的过程中,他面对骨肉相残的现实所表现出的或顺从权势,或抗争灾难,或沉溺痛苦,或超脱尘外,以及任性而行和持性而作等矛盾对立是其诗歌"骨气奇高"特征的具体体现,而他的诗大都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而形成这个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儒家思想和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文艺 《江西教育》2010,(12):9-9
[案例] 《黄山奇松》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教材空间,加深学生感受,促进学生感悟呢?一位教师由课题引导学生介绍我国与黄山奇松齐名的自然风光。有的学生介绍吉林雾凇:冬天的早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棵棵树上缀满了晶莹闪亮、千姿百态的雾凇,真是美丽!有的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以它特有的气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那江潮是那么快,  相似文献   

9.
岑参的边塞诗继承了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具有雄奇瑰丽的特色。其诗作的“奇”具体表现为:奇景寓奇情;奇语传奇意;奇调、奇韵成奇曲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文坛上,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奇气"的作品,在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风气,使得文人以"奇"为尚。针对这一现象,宋代的批评家从风格、文法、思想内容三个层面对古文创作之"奇"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给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自然之奇"和"奇中有正"等观点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桢“仗气爱奇”,写成了“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不朽诗篇。这既与其自身的浩然正气有着联系,也和他“爱奇”有很大关系。他仗着自己的博学多才,率直成诗,有意无意间追求比兴的奇瑰、章法的奇巧和用语的奇壮,构成了其诗的奇伟之势,奠定了他在五言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旁及后来诗人。  相似文献   

12.
《黄山奇松》是苏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3.
问:在介绍黄山奇松的资料中,说黄山松有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中的"奇"对读者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也是使作品得以流传的力量之一。周口本土作家张新安的短篇小说有着"奇"的特质。在这种"奇"中渗透着本土地域文化,有着生活的真实性,而且其中还有一种趣的存在。这些因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作者特有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与中国哲学中的“奇”相近的术语还包括“怪”“邪”“奸”“谲”“畸”等。儒家贬斥“奇”,强调由奇反正。老庄一方面批评非道之奇,另一方面又肯定合道之奇,如奇人、奇语。韩非抨击悖逆君臣之道侵犯主上权威的奸臣以及违反刑法的“奇”“邪”。墨子的“奇”“邪”主要包括统治者超越基本生活需要而徒增华饰的行为及违法乱纪的行为。另外,儒家对美学领域的“奇”并不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6.
徐浩 《语文知识》2012,(3):103-105
"奇"有"美"义,前人已有论述,本文在补充更多文例的同时,借助前代训诂材料,对从"奇"得声的同源词的意义进行归纳,发现"奇"字的"美"义与其"长曲义"密切相关,于是从字形和词义上追寻"美"义的来源。"奇"字所从之"可"是"奇"字声音和意义的来源,"可"本初的"长曲木茎义"逐渐衍生出"奇"字的"长曲"、"美盛义","美"义即在其中。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李白《蜀道难》之“奇之又奇”,已有阐释因忽视“体调”概念界定及有效参照系的阙如而难以实现逻辑的自洽.在明确“体调”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清理“蜀道难”的源流并以此重构参照系,可为揭秘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刘勰与钟嵘论“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江 《重庆师专学报》2004,3(2):62-65,90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都多次用到“奇”这一术语,但两人所论之“奇”的内涵有很大区别,他们对“奇”所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折射出两人论文指导思想和著述目的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邓志谟的“争奇小说”《花鸟争奇》,《山水争奇》等篇,是明清小说中面貌十分独特的小说,但他们并非无源之水,本文认为其远源乃是盛行于隋唐时期的论议伎艺,其近源则是民间始终流传有绪的两物争功故事。  相似文献   

20.
动画人物设计是动画片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直接关系到动画片质量的高低。本文首先介绍了动画人物设计的概念及现状,其次阐述了动画人物设计"奇"与"特"的概念和规范,最后提出动画人物设计的完善对策,要个性鲜明、敢于创新、简洁有趣,创造深受观众喜欢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