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人才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职能由单一的教学向教育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和社会发展中心拓展的必然要求,要使高校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一是要积极创设有利于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加强高校人才与地方的互动合作关系;三是要提高高校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生俱来的服务属性决定地方高校服务职能的凸显,服务转型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基本方向,地方高校要主动应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来自主客观层面的种种困难与问题,调整办学职能,并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始终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服务转型与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1998年以来,国务院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除少数部门外,其他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都划转地方管理,其中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企业或事业单位举办的中等专业学校,仍由这些单位举办,但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地方。调整分为三次,即对并入国家经贸委的9个部委、5个军工总公司、49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中等专业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在国务院各个部门、各地政府…  相似文献   

4.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和龙头工作,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途径,是实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学校影响、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新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产学研的长效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就应把"校地互动"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校地互动"应遵循互惠性、主体性、层次性、市场性等原则,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及资源服务,并通过"校地互动"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地方本科高校应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联动机制,制订"校地互动"绩效评价机制,推动"校地互动"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突出其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积极拓展为当地服务的职能空间,才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此,梧州学院外语系的外语教学必须和当地相关部门相互依托、密切协作和共同构建,才能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的高校外语教学和区域经济共同良性且快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就应把"校地互动"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校地互动"应遵循互惠性、主体性、层次性、市场性等原则,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及资源服务,并通过"校地互动"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地方本科高校应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联动机制,制订"校地互动"绩效评价机制,推动"校地互动"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主要有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当前,高校承担的社会职能日益凸显,高校如何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要话题。山东工商学院作为一所驻烟高校,学校从规划层面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等措施探索服务地方新途径,实现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大职能的合理延伸与拓展。要充分发挥高校智囊团、思想库优势,切实履行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应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职能。高校服务地方工作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选择。高校与地方拥有不同的资源,通过整合校地资源优势,构建人才交流机制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特色智库,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工作的效益,实现校地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保卫部门体制改革的问题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目前 ,高校保卫部门不再作为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 ,失去了查处刑事、治安案件的权力 ,因而也就失去了打击犯罪的权威手段。然而 ,保卫部门打击和防范的职权是相联系的 ,只防不打 ,防不胜防 ,只打不防 ,打而无益。这种职权的脱节 ,弱化了打击犯罪的职能 ,给实施打防结合增加了许多困难。高校保卫部门直接面向教学科研 ,面向经济建设 ,面向师生员工的生活 ,高校保卫部门不仅需要强化管理职能 ,拓宽服务职能 ,优化育人职能 ,而且需要一定的执法职能 ,从而成为既有别于地方公安部门 ,又…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担负着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能与使命,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学校定位不明、学科专业单一、课程设置片面、教学方法落后和实践教学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应以区域经济为导向,从确立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设课程结构体系等十个方面系统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聊城广播电视大学邓文琦地方院校是指由省级以下的地方城市兴办的综合性或多科性的大专院校。这类学校承担着为当地培养人才和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而这类院校的信息服务也应围绕教育职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一、地方院校信息服务载体的职能地方院校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图书馆。1975年国际图联提出了现代图书馆的四项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这四项职能是就现代图书馆的整体而言的。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履行这几项职能时,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履…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枝经济困难学生现象日显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群体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甘肃兰州理工大学为例,调查研究了甘肃地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现状、经济困难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五维视角出发,构建甘肃地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地方高校学报的“两个服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方高校学报办刊宗旨应因顺应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要坚持为主办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即“两个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高校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范围与路径的领解,是地方高校实现为地方服务的前提;强化服务地方的理念、建立健全服务地方的机制,则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提供了保证.地方院校把服务社会作为主要职能,在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生存根基,对于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做好四个统筹 促进地方高校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地方高校面临两个维度的重要问题:一是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与社会和谐、共生,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不断改善地方高校自身的生存、竞争环境,保持地方高校自身的协调发展。地方高校在探索自身的发展理念方面已经形成了“分类定位原则”和“服务面向原则”。定位有宏观、微观层次之分。宏观层次,主要是要确定学校的基本发展目标;微观层次,则主要是确定发展的具体策略。宏观定位体现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微观定位体现学校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宏观定位主要确定学校的层次,微观定位则主要确定学校的类型或特色;宏观定位应相对稳定,微观定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经常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理念。我国地方高校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全方位服务的特点。我们要树立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能观,应积极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高效、优质的员工培训成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企业培训也成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延伸。"校企联姻"的企业培训模式,恰恰就是地方高校与民营企业双赢的有效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让高校图书馆走出经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传统的图书馆职能脱离社会经济建设实际这一问题入手,分析高校图书馆陷入当前经济困境的原因。提出高校图书馆要走出经济困境,就应更新观念、转换职能、面向市场经济的观,或。并结合实际,对高校图书馆如何走出学校、拓宽服务领域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