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赫胥黎,他著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在世界上发生了重大影响,他论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出了“人类是猿类由同一祖先分支而来”的结论,他与达尔文齐名。 1883年5月5日他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论《科学与艺术》,此时他近60岁。在这篇简短的演讲中说:“我就不能理解,任何一个具有人类知识的人怎么  相似文献   

2.
2010年12月31日,“余心声”在贵州日报上又一次发表了重要政论:《论风气要正、工作要实、干部要干》.这是“余心声”2010年发表的第四篇重要文章。前3篇重要文章分别是:3月31日发表的《论增强干部执行力》;5月5日发表的《论大旱中屹立的贵州精神》;9月27日发表的《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国钧于1919年开始发表研究论文,是年共发文7篇,其中有5篇为译文,其内容则以实用主义教育为主。以“教育救国”为逻辑起点,《近代图书馆之性质》是刘国钧图书馆学术思想之起点,成为首位在读非图书馆专业学生发表图书馆学研究论文者,及首位专论现代图书馆性质者。受杜威思想之影响,又于1921年发表了《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一文,1923年起又从儿童中心论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升华,完成了由译介消化吸收到创建中国图书馆学的蜕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2013,(2):18
"九论十八谈"是一个时期以来《河南日报》署名"何平"的大型政论文章的总称。"何平"是《河南日报》重要评论简称的谐音,是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成员是报社相关领导和业务骨干。历史上,《河南日报》曾经创作过一些大型政论文章,但在省内外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真正形成品牌,则肇始于署名"何平"的大型政论文章"九论十八谈"。"九论十八谈"发轫于一篇千余字的短文。2010年6月3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命题,点明了解  相似文献   

5.
从心态史看,海德格尔从1926年写作《存在与时间》到1933年发表《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心理历程,是黑格尔从1806年写作《精神现象学》到1831年发表《论英国改革法案》的那种心理历程的重复。  相似文献   

6.
《危机逼近人类:对21世纪人类面临形势的观察与思考》是一本关于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形势报告,更是一本描绘21世纪人类命运和面临挑战的书籍,它关切着受损的自然环境、生态和地球,更关注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趋势的必要性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普遍性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对世界构成的威胁"远比国际恐怖主义大得多"。  相似文献   

7.
《档案学研究》1990年第4期发表了寒江同志《论档案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兼论档案的定义与本质属性》一文。他在文中给档案所下的定义是:“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原始历史记录”,并指出:“我相信,判别档案的标准只能是原始性(原文标点如此)。”作为人类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历史记录——档案,其原始性和记录性能不能割裂开来?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寒江同志对档案本质属性的理  相似文献   

8.
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七篇关于不能再吃“大锅饭”的社论:一论是《不能再吃“大锅饭”》,二论是《很有必要明辨是非》,三论是《把零售商业服务业经营责任制推广开来》,四论是《“大锅饭”养懒汉》,五论是《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六论是《不端“铁饭碗”很好》,七论是《把内在的活力开发出来》。后来,又围绕这个主题发表了两篇署名评论,一篇是《南郭先生何处去》,一篇是《破  相似文献   

9.
谨呈于读者之前的这本《编辑学理论问题》,是我和王华良合作《编辑学论稿》的增订再版.其中,保留了《论稿》18篇中的17篇,增加的18篇是从1989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挑出来的;总计35篇.易名原因,是有友人告曰“论稿”可能被理解为“教科书”,而我辈尚不敢忝列教科书,并无他意.谭天先生所赐《编辑学论稿·序》,今称“原序”,以示仍旧.付梓前,请宋原放先生赐再版序.我辈区区布衣,  相似文献   

10.
王眉 《中国记者》2012,(3):84-85
本刊分别在2001年第10期、2012年第2期刊发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张立伟研究员的文章《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纸媒防御战的第一块盾牌——二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文章刊发后在业界引起广泛讨论,本刊挑选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一篇,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论旅游》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座谈会于3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丁关根出席会议,钱其琛发表讲话说,《邓小平论旅游》的出版,是全国旅游行业的一件大事,对于进一步加快新世纪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该书由  相似文献   

12.
我在《档案春秋》2006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关于《鲁迅茅盾致红军信》(以下简称“鲁茅信”)的文章。《档案春秋》2007年第1期发表陈福康也谈此信的文章,与我商榷。我想先介绍一下关于“鲁茅信”的争论的来龙去脉,以便读者理解陈福康的说法何以是不合史实的,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14.
<正>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单行先生,192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4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教育学院,1948年开始从事图书馆工作,至今已在图书馆和教学岗位上奋斗了四十余个春秋。数十年来,他一边主持图书馆及教学工作,一边潜心进行图书馆学研究,将自己工作上大胆的实践与学术上不倦的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他务实、追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学术特色,至今已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在日本图书馆协会会刊《现代图书馆》、日本图书馆研究会会刊《图书馆界》及国际图联主办的影响较大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出版著作多部,是国内少有的集图书馆管理专家与图书馆学学者于一身的人。  相似文献   

15.
月度聚焦     
《中国记者》2012,(3):8-9
我们的"@中国记者杂志V"导读·本刊分别在2011年第10期,2012年第2期刊发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张立伟研究员的文章《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纸媒防御战的第一块盾牌——二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文章刊发后,在业界引起广泛讨论,本期刊登一篇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史。随着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不断进步,作为人类信息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2005年"报纸即将消失"的观点在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其《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第一次被提出,"报纸消亡论"自此成为媒介业热议的话题之一。2013年,《华盛顿邮报》易主亚马逊,使得"报纸消亡论"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18.
吉奥乔·阿甘本在《敞开:人与动物》(The Open:Man and Animal)中提到海德格尔的一件轶闻遗事:在海德格尔去世的前一年(1975年),他将其1929-1930年的课程稿件《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有限、孤独》(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World,Finitude,Solitude)交予出版社,在稿件的卷首语部分,他这样说道:"芬克(Eugen Fink)一再希望他在其他著作问世之前率先发表此书."  相似文献   

19.
周光召同志介绍《科学》杂志所起的社会作用时,特别提到华罗庚在《科学》上发表一篇处女作后成才的往事。我同华罗庚同志曾同事过一段时间,有段时间十分密切。华罗庚当年在金坛县初中毕业,后来在他父亲的小铺子里做店员。1930年他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那篇论文怎么会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熊庆来主任的注意呢?是由系里的一位教员唐培经先生介绍给熊庆来的。熊先生十分关心青年的培养,于1931年把华罗庚请  相似文献   

20.
黄栋法 《传媒》2003,(4):35-35
毛泽东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就十分喜爱报刊。1913年,他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就学后,在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下成为《新青年》的热情读者。他于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全文约7000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曾利用暑期徒步下乡,进行了两个月的社会调查,并把所见所闻写成几篇通讯,寄给《湖南通俗报》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