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最美妙的时光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生时代的心理应成为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体验时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点燃学生对生活有更具体的情感体验。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美感 课文有各种各样的基调,有的活泼,有的宁静,有的悲伤。利用多媒体就能又快又好地为课文奠定基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年级有一篇课文是《水乡歌》,在教学时,我首先放了一组美丽的水乡图,学生的视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清清的河水上,渔夫在辛勤地抛网捕鱼,河面上有几只鸬鹚也在努力地工作,绿绿的杨柳随着微风轻柔地飞舞,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粉红的荷花摇曳着曼妙的身姿,那一排排白墙黑瓦,那一条条弯弯小船,展现出水乡无数的风韵。  相似文献   

2.
仇艳 《教育艺术》2010,(1):47-48
初读《水乡歌》这篇课文。就很喜欢,这是一首江南小诗.清新活泼,如诗如画。仿佛梦里的水乡就在眼前。《水乡歌》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课。本文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课文比较简单.但要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相似文献   

3.
一、以图文声像创设生动情境,为教学定下感情基调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含有深沉的感情,或有较浓厚的抒情色彩。我们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以前的做法是试图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情感的投入,但由于教师素质、学生语感、想象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效果不是很理想。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文道与声像兼备的课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从而为教学定下感情基调。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们就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悲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对《凡卡》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教者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找准基调,引导朗读《凡卡》一文蕴含五种情感基调,要读好这篇课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准这五种情感基调,然后针对不同基调进行朗读。1.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悲伤的调子———凡卡准备写信时的担心、害怕:“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而“昏暗的神像”又给凡卡写信的环境抹上了压抑、悲伤的底色。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者应引导学生读出担心、害怕、…  相似文献   

5.
《水乡歌》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首诗歌。描写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十分喜爱,不少学生可能在课前就已经能熟练背诵,可是学生对水乡风景人情缺乏认识,缺少生活体验。为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目标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上。  相似文献   

6.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十二种现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泛化体验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我们认为语文学…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多了,思考的内容便呈现多元、便有了深度,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命跃动、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看到了美丽中的些微瑕疵,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泛化体验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 笔者认为,语…  相似文献   

8.
课文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力的凭借物。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力等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超越作者的认识和体验,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提出新问题,形成新见解。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八个切入点。 1.变换课题训练。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有的表示中心、范围,有的暗示体裁、人称,有的显示物理、动量。就一篇文章而言,作者根据需要可取不同的题目。因此,教师要因文而异,在学完一…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了不少文艺性作品,这类课文大多富于感情色彩,艺术形象鲜明,多是名家名篇。教这类文艺性课文,要善于发掘和揭示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探寻作家隐慝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倾向,善于把情感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掘文艺性课文的情感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开掘情感表现的凝聚点在文艺性课文中,往往有那么一处是作者情感表现的凝聚点。抓住了这个凝聚点,学生就能贯通首尾,由表及里,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与情感基调,领会文章的内涵。文艺性课文情感的凝聚点常常体现在: 1.文章情节的高潮处。文章情节的高潮,往往是情  相似文献   

10.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准确的认知感受与情感体验的几项策略:
  1.创设多种情境,唤醒内心体验
  (1)语言创设情境。教师利用贴切生动的语言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感觉、知觉、表象,为学生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创设情境主要表现为课文导语的设计,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题材特征和情感内涵,设计导语就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营造符合课文情感基调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1.
一、精心组织,为动态的教学生成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生长的土壤。例如一位教师教《一夜工作》一课,先叫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对周总理忘我的工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课文中对比总理简单的生活与辛劳的工作。此时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设计一个开放的环节,面对这样的总理,你们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有的感谢总理,有的表达对总理的崇敬之情……有个学生更是与众不同“要总理保重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对此,教师没有一带而过,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到那个艰苦的时代,总理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彻夜操劳、强忍着病痛伏案批阅文件。许多学生这次是含着眼泪学完了课文,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周总理和人民群众的血脉关系,以及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的、难忘的,是在  相似文献   

12.
《水乡歌》是一首极富生活气息的儿童诗,它以优美的语言,活泼的节奏,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妙画卷。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水乡之美、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突破这个重点,可从下面几点进行尝试:一、巧用资源,初步感知水乡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水乡,走近水乡,初步感知水乡的美丽景色。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借助插图了解水乡。2.播放水乡的音像资料,真实感知水乡。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向学生展示“小桥流水,白帆点点,歌声满船”的水乡美景,直观地唤起学生对水乡的向往,缩短学生在感官上和水乡之间的距离,走近水…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而教学语言则是教学工具。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只凭呆板的平铺直叙达不到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依据不同文本,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和创立主体的情感倾向通过准确丰富的有声语言有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达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渗透。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应该积极探索,与时代同步。作为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实质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课文作理解和鉴赏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课文的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充沛的情感体验;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获得简要的本质的认识。这两个目的达到了,也就读懂了课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我是从这几方面来引导学生的。一、从字词方面来理解课文中许多的字、词,学生一看就懂,但是作者用这个词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学生不一定懂得。有的词语统领着全文,浓缩着…  相似文献   

15.
重视略读教学的重要地位,以教学《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精"有"略"地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体验、感悟、拓展、运用。一、回顾方法,教扶有"度"就略读课文而言,通常是安排在单元精读课文之后。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把单元目标、精读课文目标与略读课文目标结合起来,重视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与联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 《水乡歌》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首诗歌。它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十分喜爱,不少学生可能在课前就已经能熟练背诵了,可是学生对水乡风土人情缺乏认识,缺少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不忘“主体”——在尊重主体中感悟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也不是由教师单向可以决定的。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其实,学生不尽相同的个性主张是对话的丰富资源,而肯定学生的个性主张是对其主体地位的最大尊重。如在古诗《江雪》一课教学中,学生对“独钓寒江雪”一句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对话表达了六种意见,有的认为“作者是在磨炼意志”;有的认为“作者在等待春天”;还有的认为“作者在…  相似文献   

18.
背诵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小学课文中就有不少要求背诵的篇章和段落。但是,背诵也是教师的难题,难就难在时间不够。于是,有的在课后大面积地留下学生背;有的在课余一个个地背,身边排列着长长的过关队伍;有的要求在家背,然后家长签字……如此等等。这样,教师的难题又转化为学生的难题,乃至家长的难题。背书成了地地道道的苦事,教师空叹奈何,学生叫苦不迭,家长意见纷纷。就是象这样大量地花时间背诵,收效也不见得好。当时“过了关”的课文,等不到一段时间又忘却了,要背又只得重新“过关”。  相似文献   

19.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市级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本课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背景很陌生,对课文大悲大痛的情感基调没有生活体验。像这样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数量不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少年闰土》、《狱中联欢》等,  相似文献   

20.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一、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要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