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个现代人,他的修养表现在非常优雅地运用我们的母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郝铭鉴4月2日,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病逝,享年76岁。郝铭鉴是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杂志的创刊人、前主编。多年来,郝铭鉴先生创办的《咬文嚼字》杂志和由他主持的一系列面向全国出版、文字工作者的文化活动和咬文嚼字培训班,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培训了诸多语言文字、编辑出版从业人员,为中国出版界和语言文字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书讯     
郝铭鉴《文字的味道》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字的味道》是一本专门讲述汉字的笔记类读物,也是一部兼学术专论和大众知识普及的语言文字类读物。作为《咬文嚼字》杂志的主编,郝铭  相似文献   

3.
2012年底《咬文嚼字》发布"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位居榜首,很快"正能量"成为13亿国人最爱的词汇之一,使用者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咬文嚼字》总编辑、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认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至今已经10年了。杂志的创办人、主编郝铭鉴写过一篇《十年感言》的文章,义中说《咬文嚼字》虽然10年了,但它“还是一株小草,还不敢和大树比肩”,但是广大读者读后却不同意这个说法,或写信或打电话来表示反对,说《咬文嚼字》通过1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读者的认可,早就不是“小草”了。  相似文献   

5.
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工作者要具备语言文字优势”这个命题原本是《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编校人员在语言文字方面应当具有相对优势。我认为他的这个提法尤其适用于校对工作者。首先,这是校对工作的性质对校对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校对是以猎错为手段、以灭错为目的的工作,其任务就是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实现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保证图书的内在质量。根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对382种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用字错误占31%,词语错误占15%,表达错误占19%,标点错误占23%,上述四类错误在差错总数中共占88%,其他差错仅占12%。这…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投身出版事业四十余年,成就斐然。一本刊物办到第二百期,影响深远。4月19日下午,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和上海市编辑学会主办了"郝铭鉴与《咬文嚼字》座谈会",来自上海出版界、语言学界、教育界的领导、学者等济济一堂,研讨一个优秀的出版人和一本优秀的刊物对推进文化传承与传播作出的贡献。座谈会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胡国强主持,集团社长张晓敏首先宣读了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孙颙和上海文联党组书记杨益萍写来的贺信。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8,(3):50
2007年12月27日,《咬文嚼字》杂志正式公布了该年十大语文差错。这十个差错是杂志社组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00多个监测点,对2007年在媒体上出现的高频率语文差错进行汇总后挑选出来的典型性差错。《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表示,每年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相似文献   

8.
图书简介     
《咬文嚼字三百篇》郝铭鉴主编开本:32开定价:58元(上下卷)2008年7月初版这是《咬文嚼字》杂志的文章精选集。此三百篇精选自八千篇文章,分九大专题编排成书,是几代作者共同摆下的一桌语文盛宴。  相似文献   

9.
明洁 《中国编辑》2004,(5):37-37
2004年8月8日,由本刊组织召开的“出版业转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北戴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四十位代表莅会。 出版界专家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先生,上海文化出版社原总编辑、《咬文嚼字》及《编辑学刊》主编郝铭鉴先生,广西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李人凡先生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演讲,对编辑管理、编辑能力、编辑如何面  相似文献   

10.
上海编辑学会会长宋原放先生送给我三本丛刊,刊名叫《咬文嚼字》,由郝铭鉴先生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于今年初推出.这个小卅二开、一个半印张的小薄本,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相似文献   

11.
以宣传语文规范化、传播语文知识为宗旨的《咬文嚼字》丛刊自今年1月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近半年来,该刊收到了一万多封来信,读者充分肯定了丛刊的办刊方针,称赞她是“文化的清道夫”,“犹如空谷足音”,像一块磁铁一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丛刊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家中央和地方报刊报道了丛刊出版的消息,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还发表了评论。上海电视台摄制了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刊登的《“咬文嚼字”感言》一文中说:“希望报刊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某些业务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天地》2007,(5):46-47
文汇报等多家报纸报道,由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举办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历时一年后于1月16日揭晓。10多万名观众积极参与,挑出电视台数万条差错。主办方认为,与图书、杂志、报纸相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电视的差错率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3.
正推荐理由《现代汉语词典》伴随的时间,要比《新华字典》长得多。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处理不了的语言文字问题,一定是去查找《现代汉语词典》。尤其是做编辑工作以后,《现代汉语词典》简直就是我最得力的语言文字助手。在语言文字问题上十分依赖的,除了《现代汉语词典》,还有《咬文嚼字》杂志。这本杂志动态地解析、辨别各种容易出错的汉字  相似文献   

14.
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郝铭鉴谈出版工作的一系列著作和《咬文嚼字》杂志历年来的"纠错"成果,是编辑业务学习的生动鲜活而极有价值的"教材",从中可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一位称职的编辑,对汉语学习应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以工匠精神对待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5.
书界采风录     
《文汇报》于10月26日发表《繁茂中的隐忧——警惕“泡沫图书”的泛起》一文,是记者夏震霏、吴兴人同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郝铭鉴与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探讨的话题。 郝铭鉴在同记者谈话中说,这次武汉书市的确琳琅满目,涌现了一批好书。但在曲终人散之后,我却有一些隐忧,那就是在林林总总的书展中,“泡沫  相似文献   

16.
周奇 《青年记者》2009,(14):16-21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生前在病榻上对来访的《咬文嚼字》主编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文字全面混乱时期,字也错,词也错,语法也不通,文风也有问题”。老人的忧虑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立足于期刊的“半壁江山”,大力建设社办期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扎实地走出了“书刊并重”的道路。《故事会》被确定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丛刊《咬文嚼字》编辑部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艺术世界》的改版号不久面世,与上海体育学院合办的《竞技》杂志定于明年  相似文献   

18.
办好一张报纸,当然要有上乘的稿件,丰富的栏目,讲究的编排,精美的印刷。但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有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不出差错,或者是很少出差错。去年,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以及《咬文嚼字》杂志,拿出重金酬谢在6月26日这天的“三报一刊”上发现差错的读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也举办了两届“全省18家地市党报”和“专业报刊”编校质量评比;开封日报连续开办了4届“读者找差错”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9.
<咬文嚼字>的同志向我组稿,我慨然应允.一是我太喜欢这本小刊物了,它刊载的文章生动有趣,尖锐泼辣;二是我太感谢这本小刊物了,它勇敢地担负起咬文嚼字的任务,为扭转"无错不成书"的现象,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业界资讯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错据《新华网》报道: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010年12月27日公布了2010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