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五年内相继发生的汶川、芦山、岷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了重大伤害,伤痕正在抚平,但悲痛永远难止.科学上目前尚无法对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更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我们唯一做到的,就是认真总结这几次强震的教训,加强防备和应对能力,以减少再次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赵建军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2008,(7)
【课题背景】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7.8级(现修正为里氏8.0级强震),这次地震破坏程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惨重以及救援难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尤其是当我看到在这次地震中受伤的或失去生命的孩子们时,我为他们流泪、心痛、惋惜。于是我设计并存5月14日讲授了这节特殊的地理课守望生命——关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专题课。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同时又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道德课堂。大地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启迪了国人的爱心与责任感,引导了一场空前的自我教育运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和公民责任感教育,有利于在学校德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6.
7.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1-4
“5·12汶川大地震”,震级8.0,性质为浅源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短短80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难见大爱,大灾显大勇。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感天动地,同样也震惊和感动了世界。汶川地震是一本教科书,它教育我们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科学救灾、科学减灾。汶川精神是一台播种机,它进一步唤醒了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促进了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升华,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汶川现象是一支集结的号角,它号召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如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攻坚破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强大的中国永远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对灾后重建的严峻挑战,作为高校教师和理论工作者,除了积极捐钱捐物、踊跃献血之外,我们还能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脑中。本刊对汶川大地震特稿的策划,就是想运用我们的所知所学,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地质学等角度,通过多学科视野,对这次地震中所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反映出来的态度与精神进行客观的分析、科学的审视、积极的讴歌和理性的反思,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灾难预防积极建言献策,以我们的知识和智慧直接或间接地为抗震救灾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次特稿由笔谈和论文两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特大地震,短短的几天里,汶川、北川、平武、德阳……这些对许多人来说原本陌生的城市,一下子成为令人牵肠挂肚的地方。各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纷纷开辟专栏,迅速及时地报道灾区的情况,让人们了解灾区,奉献自己的爱心。 相似文献
9.
10.
汶川大地震前的时期因国人令人沮丧的道德表现而被称为“后悲剧时代”。震后志愿者的扶危激情却迅速涤清了国人灰暗的道德意识,高调显示出灿烂明亮的道德面貌与精神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今天社会进步积累的必然,是国人物质生活与心灵自由度改善而致“人化”程度提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汶川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经验是我们今后应对巨灾和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吸取和借鉴的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对经验与教训加以总结与凝练.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时期的散文创作,作为汶川地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灾难文学史上应有其意义。文章通过作品评析,从情感取向、思想内涵以及表现方式诸方面指出,汶川地震散文创作试图摆脱和超越简单地以表现救灾场面、传达集体情绪为中心的固定且僵化的模式,而在更具普遍意义的层面上探索灾难与人性及生存体验的结合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当代灾难文学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汶川地震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损失惨重,建筑物毁坏极多,土木建筑工程结构问题引起了很多结构工程师的关注,试从中国地震活动概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方面谈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后媒体传播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均属重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都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图景。但两者在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准确性、公开性、重点和篇幅以及报道方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贺庆莉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3):143-145
汶川地震后,灾后心理援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给灾民缓解心理危机的同时,心理援助工作也受到很多质疑,主要是由于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灾后心理援助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第二,灾后心理援助实施过程存在问题;第三,灾后心理援助服务缺乏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灾后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地质环境灾害损害了生物生活的环境,进而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防疫过程将威胁到河流水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地震直接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在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多样性保护应该坚持系统性、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尽快开展地震对灾区生物多样性评估、优先恢复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积极恢复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大对灾区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旅游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龙门山是四川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同时也处于地质推覆式构造的断裂带,地质灾害频繁.成都市政府于2007年开始全面打造龙门山旅游,提出了东方阿尔卑斯的构想和国际旅游度假大区的旅游体系.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与旅游大开发几乎在同时段发生,给我们提出了地质灾害与旅游安全格局的严峻命题.本文从龙门山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及其对历史时期地震资料的回顾,提出了建立灾后旅游安全格局的初步构想,并以此文悼念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亚兵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31-34
结合灾后儿童应激发展阶段特点和国内学者对唐山大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的远期调查研究,提出汶川大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要采取科学、及时、有效的策略,要注意对不同应激阶段儿童心理干预的策略不同、对不同类型儿童心理干预的侧重点不同、发挥儿童自身恢复力以避免“心理变异”的产生等三大问题,以尽快治愈儿童当前严重的心理创伤以及减少远期心理障碍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诊断标准,用改编的PTSD问卷对四川省10个极重灾区的31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不由自主地一再想起地震时的情形、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在小事情上容易激动愤怒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这几个方面报告最多,在持续性警觉增高这一维度上得分最高.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和持续警觉增高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组的教师.不同受灾情况的教师在PTSD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家人遇难或受伤的教师在持续警觉性增高、回避与刺激相关的情境、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上得分都显著高于家人没有伤亡的教师.建议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20.
结合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报告会及对汶川地震中建筑物震害的资料研究,分析汶川地震中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探讨这3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