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王佐良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译诗观、标准观、文化观、译者观和文体观等,建构了系统的译学思想,学习研究他的译学思想,对繁荣今天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佐良翻译培根的《谈读书》和雪莱的《西风颂》,被世人称为精品中精品。但作为力作,译误也难以避免。本文着重谈谈两译中向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王佐良诗歌翻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王佐良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出其诗歌翻译理论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在翻译实践中王佐良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今天的翻译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中英两首诗的分析中讨论诗歌的可译论, 认为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中国青年学人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不畏艰难,刻苦用功,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 大胆参与包括诗歌与对联在内的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阿其拉 《海外英语》2014,(8):134-135
该文针对培根《论读书》的译本现状,对培根《论读书》的王佐良译本的英译技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阐释学译论认为翻译即是阐释,要求译者为译文读者提供晓畅明白的译文,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诗歌翻译中,阐释性翻译会固定意象组合,减损修辞效果,凝固逻辑关系,减损原诗的诗味,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相似文献   

9.
中西翻译活动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在翻译实践中发展了自身的翻译理论,各具特点。在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活动的规模和质量与以往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中西翻译理论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碰撞,虽然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却各具特色,也有其局限性。本文从二者相似的发展历史和各自的特点以及局限来论证两者的糅合是可能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程实 《考试周刊》2013,(63):22-22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作为一位优秀的翻译家,王佐良一生翻译了许多知名的诗歌、散文等,同时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等。本文将以王佐良的译作为实例具体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从借用西方近代美学、哲学思想研究本国文学到深入挖掘我国古典文学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在悲剧的内涵、题材内容、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体系。但以往论者对王氏的悲剧思想往往笼统言之,未能注意到其悲剧思想也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对正氏悲剧思想之美学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本文仔细辩析了王国维前后悲剧思想之异同,理清其发展脉络,进一步论述其悲剧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以深化对其悲剧思想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对诗歌理想、诗歌效用、诗歌创作源泉等问题的阐述是俞平伯新诗观的基本内容。在诗歌理想观上,俞平伯主张“主义与艺术”并重,既秉持个性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又重视对诗歌创作思维的探讨;在诗歌效用观上,俞平伯强调作品的“感染性”,“以善为美”,重视诗歌传播的社会伦理效果;在诗歌创作源泉观上,俞平伯重视民歌等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俞平伯的诗论有着明确的文学史观与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批评主体的人文关怀,他对新诗初创期的读者心理比较关注,能有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的是,重视经验归纳的论述方式与其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背景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建立了中国近代系统的悲剧美学思想。本文试对王国维与尼采的悲剧美学思想作一比较,以考察尼采对王国维悲剧思想形成的影响,增进对两者悲剧美学思想的理解,同时对中国现代悲剧的发展也做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周易>"书不尽言"、"系辞焉以尽其言"等论述可知,"辞"乃是一种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王弼抹煞了"辞"、"书"、"言"的区别,并引入<庄子>,对<周易>的"言意观"作了本体论的改造,不仅把<周易>的修辞学问题提升到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讨论,而且也顺利地实现了由文本制作向文本阐释的过渡,为历代学人对儒道元典的创新性阐释提供了合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翻译家王佐良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王佐良先生的生平、翻译思想,并对其译作进行评析。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作为翻译家的王佐良进行评析,使他的成功道路和宝贵经验为人熟识,成为年轻学生借鉴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评点中,王伯沆关于《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技巧,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而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词数量众多,通过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以表拳拳爱国之心。在话语形式上,其词中常出现“梦”、“斜阳”、“子规”、“鸿雁”等字眼,极其含蓄地表达其词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8.
威廉.华兹华斯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语言、浪漫主义手法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具有相同相似之处;同时,在主题、哲学思想等方面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并且,两位诗人田园诗作之间的相同与相异相互贯穿、包涵,体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沂孙(碧山)为宋末咏物名家,其咏物词兼有情感内蕴的悲剧美、人物形象的清奇美、寄慨遥深的模糊美、流转多姿的形式美等多层面的美感特质,其咏物词的艺术魅力亦由此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