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基本条件,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三种基本的社会功能:即提供就业岗位、获取经济收益、基本生活保障。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必然。尽管各地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许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仍无保障,由此产生了诸如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安置不完善、再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失地农民问题。由此,立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考虑,建议政府政策思路重点放在土地的"功能性替代"上,通过制定合理的补偿和增收机制、构建再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系统性方案设计,最终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2.
保障失地农民劳动权问题是一个关乎失地农民生存权利、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与发展的人权法治问题。实现失地农民劳动权宪政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需要。尽管现行宪法中已规定了失地农民有劳动权,而这并不意味着失地农民的劳动权因此就自然而然地作为已有的实际权利存在。失地农民在为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己的劳动权利却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其合法的劳动权利反而经常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耕地大面积被征用,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如何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领域研究的新课题。很多地方在探索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运用“土地换保障”理论,建起了行之有效的筹资模式,其中浙江嘉兴、四川成都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对其制度的比较研究与分析,从立法形式、资金筹集、保险对象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近年来各地在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根本出路问题。为此,需要从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切实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问题,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路径模式主要有三种:全封闭模式、半封闭模式和城乡对接模式。它们产生于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各有其特点。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利于社会保障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公民权利,更好地体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失地农民在遭受制度不公和社会排斥的情况下,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希望获取更多利益补偿的行为方式。这是以“道义经济”为根基的“理性经济”行为,即在“道义经济”和“理性小农”之间寻找到的共生点,是国家制度因素、基层政府因素和农民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农民与国家、基层政府利益博弈的结果。政府应充分重视失地农民行为背后的生存伦理,切实把握失地农民的心态,把失地农民的负担控制在其经济上能承受、文化上可认同的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加强失地农民权益综合保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重视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重要课题.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应该是综合保障,应该从加强失地农民的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保障三个方面,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综合保障体系.笔者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失地农民权益综合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农村发展论坛2:中国农民权益保障”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是国家软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村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来自中央及地方的官员、法律工作、新闻工作、科研工作及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代表近90人参加了论坛。与会代表紧紧围绕着“中国农民权益保障”这一主题,方针,就农民的权薷状况和如何保障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大量土地被非农化,大量失地农民随之产生,他们利益严重受损,生活状况持续恶化,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巨大隐患。探寻失地农民利益受损根源,设计科学、合理的路径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杭嘉湖地区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认知因子分析,概括出影响该地区失地农民职业转换的三个因子,即能力因子、市场因子、关系因子。其中能力因子与市场因子对失地农民职业转换有显著影响。有鉴于此,需要加强对失地农民职业认知的合理引导,提升失地农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产业发展带动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最终完成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  相似文献   

1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合力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是今年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作为公共性的政治社会问题,其主要症结是土地问题和农民的平等权益问题。其中,努力保障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群体权益的问题尤其令人关注。清醒认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现实需求,提高政府相关工作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化,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各种扶持和新技能培训,可以促使政府与农民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合力化解矛盾和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文章分析了“失地”给农民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建议构建保障措施:制定合理的征地赔偿费标准,经济补偿办法多样化;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扩大就业面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带来了农村社会的转变,随着失地农民的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结合楚雄市在扩城建设中的情况,我们对发展过程中的农民角色转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思想转变以及楚雄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了规划部门应优先考虑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规划要有科学性、预见性、可操作性;应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保障、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的管理和就业培训机制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在城市化中的养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在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因此,探究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和创新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相关政策和机制,对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原因,并尝试提出改善的策略和建议,以加速推进城镇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成为社会热点。失地农民一方面不满于“无田可耕”的现状,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征地拆迁快速致富。然而,通过为期一年的民族志调查,研究者发现,部分的失地农民在拆迁后实现“脱贫”却没有“致富”;不成熟的消费观和全面增加的消费内容导致失地农民恩格尔系数升高,在获得拆迁补偿款的初期部分失地农民还存在炫耀性消费的特点。研究认为,失地农民的种种消费行为主要与市民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从东部沿海城市到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的问题,云南省失地农民问题也逐渐突兀。因此,各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应该提供政策支持,以及在促进就业、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失地农民的产生需要制度的保障,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失地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应借鉴国外对失地农民确立的制度保障,构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白宁  孟歆云 《职业技术》2011,(9):118-119
长期以来,土地保障一直是我国农民养老保障的传统模式,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面临着征地补偿费用过低的问题,同时现行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模式差距巨大,由政府直接经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应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失地补偿费过低的问题,还应借鉴别国经验创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商业保险模式,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法定社会保障标准低,与其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提高行政效能,灵活处理征地与保障的关系,利用经济和市场的手段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好服务和较高社会保障。广州开发区在解决失地农民保障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其作为责任主体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