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采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庄学研究、汉魏文学研究、唐诗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先后出版了《建安七子诗笺注》(与郁贤皓合作,巴蜀书社1990年)、《新编先秦诗歌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融合与超越-隋唐之交诗歌之演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忘筌·梦蝶-庄学综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庄子》注评》(与张石川合作,凤凰出版社2007年)、《心远集-中古文学考论》(中华书局2007年)等著作.其中《忘筌·梦蝶-庄学综论》为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历经五千年沧桑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伟大而辉煌的篇章。中国文艺史上,文学与音乐最早结缘。诗歌同音乐舞蹈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突出的美学特征;音乐舞蹈不仅要求形象美,而且要创造出诗的意境,要有诗味。把音乐舞蹈作为描写对象的诗出现很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乐舞的篇章。魏晋以来,随着音乐、舞蹈的发展,乐舞诗创作蔚然成风。下面,我们分别从《诗经·陈风·宛丘》和曹丕的《善哉行》两首诗的分析中,看其乐舞的美学特性及乐舞的发展、变迁。一选自《诗经·陈风·宛丘…  相似文献   

3.
从《周易》中可辑出中国最古的哲理诗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经文中包藏着中国最古的哲理诗。以《周易》卦、爻辞中可以辑出大量哲理诗来,足以编成一部诗集。《周易》一书三任:既是卜筮之书,又是哲学论著,也是哲理诗集。就诗体而言,《周易》哲理诗较近国风与小雅,但更为古朴,自有体式,与《古诗源》所辑某些古逸诗极为相类。就诗法而言,赋比兴齐备,尤其突出了超乎比兴的总体象征。以《周易》中辑出的哲理诗集,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早于《诗经》,且为《楚辞》重要源头,对中国诗美学具有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明月”是中外国文学史上常见的美学意象,但对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歌德的《对月》是“月亮诗”的代表,在对经典抒情诗《月下独酌》和《对月》的意境的生成机制和美学蕴涵的比较分析中,阐释出意境的美学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而文本所营造的意象和文本的审美理想则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先秦之《诗》到汉代被经学化以后,其原貌日渐不清。考查先秦儒家其他典籍与《诗》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部分地了解《诗》的原貌。《礼记》称《诗》透出《诗》乐一体的礼乐文化的客观信息,《礼记》论《诗》引《诗》则一方面反映出儒家对《诗》经学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又透露出儒家对《诗》的文学性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其《乡愁》一诗有着孙犁先生所言的“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般的美学意味,真正反映出了他的文学功力颇深。现从以下三点《乡愁》一诗的美。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充满艺术论气息的小说《草枕》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品之一,而《拉奥孔》是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的美学名著,两者均以“诗与画的界限”为中心展开美学的阐发。不过,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影响关系,虽然从书的命名到主题的表达都有相似之处,甚至前者多次引述后者的观点而立论,但两者又在美学理念上呈现出意味深长的差别与统一:《拉奥孔》认为诗画有别,凸显诗的优越,寻求一个行动的希腊;与此相对,《草枕》主张诗画一致,肯定画的美学,看到一个静观的东方,从而形成了一种互文性和对话关系。上述事实至今被国内外学界所忽略,却关乎《草枕》美学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变迁后,晚唐诗的总体特征显示出了相对独立性。著名汉学家、翻译学家宇文所安所著的《晚唐诗》英译本,一方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反应与感受,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晚唐诗中的独特美学因素。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晚唐诗》英译本的中英文美学特征,以英语读者的视角辨析宇文所安使用的晚唐古诗英译策略,以期对此类古诗的翻译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只存在于戏剧之中,在诗歌、小说、电影、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中,也都可以渗透、弥漫着悲剧性的气氛,表现出以沉郁、哀怨、悲愤、忧患为特色的审美质素。屈原的《涉江》就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这首诗同《离骚》以及《九章》中的其他诸篇一样,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杰作。在诗中,诗人描述了流放中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12.
沈德潜以格调说诠释《诗经》,强调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评析体法,突出情感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借演绎"《诗》正而葩"诠释《诗经》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从美学、文体学、修辞学角度考察《廷腾寺》一诗的艺术特色, 着重探讨该诗在构思、措词、修辞手法、音律方面的特征及其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表现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七月》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所反映的是周先祖公刘在豳地的创业生活,诗作者距公刘时代较近,比起后来的《公刘》更能反映出公刘在创业过程中平凡的一面。也许因为太平凡,以致后人很难把它与倍受尊敬的这位周先祖本人联系起来,所以毛序说此诗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即认为写的是周族下层劳动者的生产和劳动情况;近人归结为反映阶级剥削和压迫内容的主张实肇端于此。然而,毛序之说并不足信。本文主要是对诗中所反映的历史及生活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究诗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爱星者与星》是菲利普·锡德尼创作的十四行组诗,由108首十四行诗和穿插在其中的11首歌构成。这些诗与歌在主题和风格上的迥异反映了锡德尼《为诗辩护》中的折衷主义美学思想。108首十四行诗以其逼真性和戏剧性接近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念,而11首歌则以其灵动性和抒情性照应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美学观念。《爱星者与星》以文艺复兴时期两种两极分化的美学形式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锡德尼并没有强调它们的不相容,而是通过诗与歌的交相辉映促进了这两个世界互补式的存在,因此整个组诗具有一种和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诗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以"情志"为基础说诗的阐释精神基本上被汉儒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政治伦理意义的发掘。《毛诗序》说诗基本上忽略了诗人个体情志,而着意追求诗歌背后所负载的历史沉淀,以求施用于政治。又因二者同为解《诗》之作,前已论及二者思想上的渊源,那么由具体窥见一般,可看到《诗论》与《毛诗序》的不同。一、入《诗》之内与出《诗》之外——指向的不同《孔子诗论》论诗注重《诗》的思想内涵,也有对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解读《沧浪诗话》为目的,以探讨诗论体现的诗与禅的关系为主线,以其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和观点为切入点,整体全面、细致地分析了《沧浪诗话》体现的美学思想。总体来看,《诗话》在明确意识到了诗与禅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坚持了诗歌的独立审美品格和诗歌审美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他独特的悲苦命运使他的诗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禅宗以及基督的宗教情怀,闪射着西方现代与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本文拟从周诗中常被研究者忽视的基督教意象角度切入,从上帝的想象、十字架的救赎、东方诗学与西方神学对话的角度对周梦蝶其人其诗进行解读,以期对周梦蝶及其诗作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张吉洋 《华章》2007,(10):178-178
通过分析波德莱尔《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这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了现代诗歌的新的特征,也确立了西方现代诗歌美学的相关原则.整首诗给我们带来的是"惊讶"的美学效果,也呈现出诗人特有的艺术表达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