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木叶”     
【课标·教材·学情】 《说“木叶”》出自“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和随笔,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行文思路清晰,学习的关键在于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前两个版本课标的修正和提升。本文对其中“文化”的标准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一些实施建议。主要是语文课程“文化”内容的确定、语文课程“文化”体系的建构和语文课程“文化”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的一个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实词)的积累和基本文意的疏通。《咏雪》是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此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表明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但意图明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文言文学习扎实有效,让学生乐于接受传统经典文化。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本课学习中的难度有三:即基础积累,课文美点赏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课标·教材·学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又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教材把《离骚》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让学生来学习。  相似文献   

6.
【课标·教材·学情】 培养学生勤读、好思、善悟与质疑、探究的习惯,是“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包身工》思想深刻、构思讲究、表达典范,是培养阅读能力与学习习惯的一篇好课文。然而就一般高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文化素养来看,学习这篇课文,在内容把握、语言体味欣赏,特别是在社会时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体会上会有较大的难度和距离。因此,宜恰当设计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学会、会学、学有收获。  相似文献   

7.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依据课标,我们要明了演讲辞的特点和风格,学会演讲,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途径便是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因而重新认识和讨论语文教学与文化已不可延缓。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和文化渗透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课标文化”已被重新写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化渗透对教师的要求。3、语文教学中承载文化教育的原因主要在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质。4、语文课标的“文化性”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语文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9.
对于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性质与目标,《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作出如下论述:“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看出《汉语课标》对于文化教学相当重视,把文化教学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指出:7—9年级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专家卡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关注“热度高”的成语、对联、广告,符合课标“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精神,对小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思政课”视域出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具有显著价值。具体来讲,就是对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要求,把中医药文化的榜样人物、实践案例、经典故事、传统美德等融入课程教学创新,并从整体性维度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中医药文化的融合,为大学生带来全新的思政大课。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能力目标,语文课堂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果混淆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就会简单地将语文教材的选文等同于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局限于教教材。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关于初中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宏观方向、微观方法一致是一线教师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在“课标·课程·课案·课堂·课习·课得”的“教”——“学”流程中,就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定位、教学切入点、审美体验意义和方法、诵读价值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教学就是教文学,就应当用文学的方式教文学。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分析课标中“情境素材”的特点,提出从文化、社会、学科本位3个维度对课标中的“情境素材”进行分类,对新旧版课标中“情境素材”的类型进行甄别和数量统计.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版课标中“情境素材”类型数量的变化和内容的变化,总结探讨初中物理新课标在“情境素材”内容选择与组织方式上的突破与创新,揭示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和新导向,为“情境素材”的有效运用和新课标的全面落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课标》在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课程理念.与之相应的数学高考中,基于数学文化价值的试题也越来越受命题专家的青睐.这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的个性品质,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数学美学意义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火烧云》的教学如何上出新意?研读课标,“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是突破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突破的方式。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优化情境,引导儿童在语言表达中感受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景”材料的运用,是从语言学习的需要出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也是回应课标提出的“培养什么人”的需要。教师通过“应景”材料的文化输入,使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拓展文化知识,提升文化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塑造文化品格,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一、依据年段目标 刘荔:在古诗备课中,我们要关注课标中关于古诗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学习古诗文的总体目标。而不同的年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有不同的年段目标。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标》在原有的初中历史学科六大知识板块之外新增的板块,《课标》要求以10%的课时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文章概述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从教学与应试的角度谈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并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路径,同时围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设计综合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小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