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君 《教书育人》2005,(9):26-26
孔夫子教导学生,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本人在学校读书上写作课时,大家总喊没什么好写。于是,老师便引用夫子之言启发我们多见多识,并进一步发挥:“对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见一见,对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尝一尝,这样就有可写的了。”当自己做了老师之后,便也把这一番道理由“子日”讲到“见一见”“尝一尝”。殊不料,有学生却说:“有些事情我们想见而不能去见,有些东西我们想尝而又无法尝。”马上引起了大家的窃笑和议论。  相似文献   

2.
1.减少选材难度。小学生对作文感到困难,有的甚至害怕。原因之一是认为“没有东西好写”。不少作文课学生面对黑板,苦思冥想,选材难成了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作文音像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内容。如《清明节》等,分别由3-4幅画面的投影片和音乐组成,学生看了后感到有题材可写,教师也感到有内容可教,减少了学生写作时选材的难度,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编辑父亲向孩子约稿 这一年,叶家三个子女开始跟着父亲学写作了。 当时。叶圣陶正主编《国文杂志》月刊。这是一本帮助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刊物,需要登载一些中学生写的东西。叶圣陶当时已离开武汉大学,也不在中学教语文,中学生写的东西从哪里来呢?于是他就发动家中的三个孩子给《国文杂志》写文章。  相似文献   

4.
树立大语文观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趋势。开放式教学和封闭训练孰优孰劣?语文课是应该到广阔天地中去上,还是拘于讲台方寸之地?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自读,自得,自悟,还是教师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去机械地记忆?我从两节阅读课例(低年级《影子》和高年级《激光》)中深受启发。现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严丽 《学语文》2011,(2):14-15
曾上过这样两堂公开课:第一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中我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展示。先展示基础知识、作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易错的字词及对课文的理解: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同样的悲剧有哪些?接着对文本进行拓展。这中间.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吸引人.不论从情境设置还是学生的参与都堪称完美,但是总感觉缺少点东西。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有的同学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同学等老师一出题目就赶紧翻出《优秀作文宝典》、《考场作文大全》来“临时抱佛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指导学生,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呢?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作了简要分析,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刚刚接触《时事这本刊物时,我只是略看了几眼,就放到了一边。一天在家里闲着没事,就把《时事》拿起来看,首先目录就把我吸引住了,于是认真读了一遍。没想到,这里面有如此丰富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从此以后,再上政治课时,老师问我们有关时事的问题,我差不多都能回答、同学们还称我是“政治课大王”。有的同学问我,你掌握的时事知识怎么这样厉害?于是我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从《时事》刊物里面得来的。“政治课大王”的秘密@陈更生$福建省晋江市英墩中学  相似文献   

8.
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教材中有些篇目是节选的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如学了《守财奴》之后 ,可引导学生看《欧也妮·葛朗台》 ;学了《祝福》《药》 ,可引导学生看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样由点及面 ,学生广泛涉猎 ,能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外阅读带动课内写作。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眼界开阔了 ,思维灵活了 ,课内写作的题材也丰富多了。我一直要求学生在阅读之余练写随笔 ,因为无拘无束 ,学生的写作内容五彩缤纷 :有人评价名家名篇 ,有人迷上古典诗词 ,有人钟情于微型小说 ,有人自编新诗集。这样 ,学生不以写作为苦 ,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9.
微格情境《学会查“无字词典”》是江苏版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即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教师教学本课时有如下情境:师:课文中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聪聪是怎样解释的,爸爸又是怎样解释的?生:聪聪像背书似地说:“强烈的阳光像火那样热。”生:爸爸说,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就是“骄阳似火”的意思。师:聪聪和爸爸的解释是从哪儿得来的?生:聪聪是背词典上的解释,爸爸是自己观察得来的。生:聪聪是从字典知道的,爸爸是从生活得来的。师: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解释,为什么?生:…  相似文献   

10.
每年高考过后,在各地推出的满分作文中,议论性散文总是占有较大的分量。这些文章读起来感觉有的文气十足,有的睿智醒人,有的情炙似火,有的婉若清流,可以说正是其优美的语段使得议论性散文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也使得该种文体成为众多学生在写作时的首选。但在现实的作文练习中,不少学生发现即使是运用相同的论据,自己的作文也无法写出那种“味”来,于是有的学生就慨叹语言还是要有天赋的!果真如此吗?不是的。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同样文采兼备的语段呢?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生活作备受青睐。学生喜欢生活作,理由是:其一,生活作写的是真话。其二,生活作不用规定非要写什么内容,它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真实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其次,学生讨厌命题作,有的学生讨厌《作大全》一类的作书,作指导课老师读的优秀例会把学生的思维框死。  相似文献   

12.
潘金敏 《考试周刊》2011,(85):70-71
目前的初中生作文,有的无话可说,有的彰显出一些写作套路。无话可说的.固然内容、语言都贫瘠;彰显套路的,那是得到了老师的秘密武器——魔方式的“范例”与“变革”。学生一旦掌握,在中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有时也能侥幸对付过去。然而.考试结束,学生终将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无能为力,与前者又有何异?并且,这种作文教学中容易滋生假思想、伪情感,形成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这已然严重违背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当作文指导紧紧围绕怎样才能得高分时.我们已经失去了教学最该尊重的东西:真情实感。使学生作文失去了一份真。  相似文献   

13.
孔夫子教导学生,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本人在学校读书上写作课时,大家总喊没什么好写。于是,老师便引用夫子之言启发我们多见多识,并进一步发挥:“对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见一见,对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尝一尝,这样就有可写的了。”当自己做了老师之后,便也把这一番道理由“子曰”讲到“见一见”“尝一尝”。殊不料,有学生却说:“有些事情我们想见而不能去见,有些东西我们想尝而又无法尝。”马上引起了大家的窃笑和议论。仔细想想,学生讲的也不无道理。对于书本之外的某些事情,不要说学生,就连老师恐怕也是难以见识的。当然,如果…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既定的课程作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的学习。同样的载体,有人仅仅通过它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有人通过它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到底孰本孰末?  相似文献   

15.
《列女传》引《诗》得失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向的《列女传》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作结。这 些故事所引用《诗经》的句子,有的与其内容相符,有的相近,有的则不是用其本义,而是借用诗中的形象与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借诗以言其志。《列女传》在引用《诗经》的观点及欣赏《诗经》的心态方面取得了某种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明健 《考试周刊》2007,(11):108-109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煮酒论诗有人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能读出一百部《红楼梦》。一点也不错,因为每个人解读的角度都不同。选择从哪个角度去读并没有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的是从自己的视角中看到了多少东西。读诗更是如此,千古流传的名篇中,有人读到了诗情,有人读到了人生,有人找到了文字趣味,有人想到了写作的原理。这一期,让我们来看看两位作者从古诗中不同的领悟。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2009,(7):63-64
同样是我们经历的事情,为什么有的被很快遗忘,而有的却成为永久的记忆?大家都知道,老师教的很多东西都会被学生忘掉。但却不知道是何原因。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在屡屡发生,其中的奥秘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20.
youandme:现在老师们仍然迷恋于一个个完整课件的制作,孰不知这种方法的缺点实在是太多了。不说给别的老师用,自己做起来就很麻烦。有位朋友做课件,2天构思,4天4夜呕心沥血制作。试问,哪个老师有这种工夫?除非一周就上一课的内容,一周就做一个课件。而且,如果其他课件中有同样或类似的东西出现,这个课件里相同的东西就没用了。这不是资源浪费吗?如果给别的老师使用,先不说其他老师是否喜欢用,如果人家需要的是这个课件中的一部分内容,该如何处理?提供源程序让他修改?麻烦且不太实际。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曾经谈论的积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