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每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词缀,安化梅城话常见的名词词缀有“子/叽/公/婆/孙/牯/老/佬/鬼/头/手”等,其中“老”为前缀,其他为后缀.每个词缀与词根组合后,都具备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尤高山汉话名词的语缀分后缀和前缀,后缀有"子,崽、崽崽,头,娘、娘娘,婆,手,巴,佬,鬼,家,匠,师,夫,客"等,前缀有"老、阿"等。形容词语缀多为后缀,基本是双音节,且以重叠式为主,附着在单音节形容词后;前缀很少,一般表示程度深,包含"很"的意思。有些动词词根后加叠音后缀,具有强烈的形象色彩;这些动词多表示人的情态。量词语缀只有"子",且构词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3.
“牯”在江西石城方言中有多种意义和用法。“牯”可用于动物名词后表示雄性意义,也可用在一些名词和形容词后作名词性后缀,还能作为中缀加在特殊三音节形容词中构成四音节形容词。  相似文献   

4.
曾超文 《现代语文》2009,(11):99-100
在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语言区中,人们习惯在称呼后加上称呼后缀。常见的称呼后缀有“崽、犤牯、糯、婆、拐、头、麻拐、斋公”等。这些称呼后缀和它们各自的称谓组合方式各不相同,并且由于性别的不同,其搭配也是有讲究的。本文简要地对“称呼+后缀”进行了结构上的分析,并介绍了各自所代表的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5.
词缀指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表示词的意义或某种语法作用,是一种定位语素。位于词根之前的叫前缀,位于词根之后的叫后缀。前缀如“老、小、第、初、阿”等,后缀如“子、儿、头、们”等。附加式构词是汉语合成词构成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汉语词汇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词缀的丰富也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提起汉语方言的词缀,以往总是首先想到南方的一些方言,像通行地区较广、使用频率很大的名词前缀“阿”,地方色彩很浓的名词后缀“仔、佬、公、母也”等等,而对北方地区方言的词缀却往往注意不够。实…  相似文献   

6.
很多英语单词是由词根、词头(前缀)、词尾(后缀)构成的派生词。词根是单词最基本的部分,表达单词的基本含义。在词根前面或后面加上前缀或后缀可以用来引申或转变词根的意义。前缀改变词根的词义,对词根的语义加以修饰或限制;后缀改变词根的词义和词性。笔者发现英语单词中还有一些“另类”的英语前缀,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语法上把词根转化为不同的词性。现将这些前缀进行归纳,希望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杂记     
后缀“子”与“儿”异同辨“子”与“儿”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后缀 ,差别细微 ,本文对其异同试作简略的辨别。“子”和“儿”都可以加在动词 (如“盖”) ,名词 (如“刀”) ,形容词 (如“尖”)之后 ,可见“子”和“儿”能够区别词性 ,是构成名词的标志。从构词的角度讲 ,上述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词根 ,“子”和“儿”是词缀 (后缀 ) ,它们构成附加式复合词。当“子”和“儿”加在同一词根时 ,有的基本义相同 ,引申义不同。例如“板儿”和“板子” ,基本义都指片状的较硬的物体。而“板儿”的引申义为专指店铺的门板或音乐戏曲中的节拍 ,…  相似文献   

8.
延东人称自己的话为“dai^22dzai^25”。延东“dai^22dzai^25”构词法中的名词附缀很有特色。主要是后缀,有“呃e、ηe”“崽tsai”“奢se”“晡pu”“头dau、lau”“场”“咕ku”“家ka”“婆bo”“巴pa”“司sl、zl”“勾kau”“子tsl”“叟sau”等。  相似文献   

9.
-S后缀一般被认为是名词后缀 ,-S作副词后缀却不常见。其实 -S后缀可以加在名词、形容词等后面构成副词。  相似文献   

10.
名词后缀“子”、“儿”、“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缀造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构词法,“子”、“儿”、“头”是三个较有普遍性的名词后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一)名词的词类标志:第一,附在名词之后作为名词的形态标志,如老头子、小孩子、猫儿、狗儿、锄头、斧头等;第二,附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擦子、漏子、胖子、矮子、滚儿、戳儿、错儿、乖儿、想头、念头、甜头、苦头等.(二)区别词义:“子”、“儿”、头”加在名词后面所构成的新的名词,大多数  相似文献   

11.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12.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3.
“足的”,《红楼梦辞典》释为“一直的”,但从《红楼梦》本身及相关文献和方言用例来看,其确切意义当为“非得……不可”;“拾头打滚”中的“拾”,《红楼梦辞典》释为“往地上碰”,据对相关文献和方言的考证,其确切意义当为“用头钻,用头撞”;“尽着”,《红楼梦辞典》释为“总是”,但其在《红楼梦》中还可释为“本来已经……偏又……”;“咱们”、“我们”在《红楼梦》中存在特殊用法,即分别用为“排除式”和“包括式”;“别要”是“不要”连说混音形成“别”之后,在剩余因素尤其是原式的影响下“要”音复原的新旧嫁接形式。  相似文献   

14.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17.
释“蟆”     
"蟆"是汉语中表示"蛙"义的最常用核心语素,由甲骨文中殷商汉语词"黽"的语音发展而来。"马、蚂、妈、麻、黽、巴、蚆、霸"是"蟆"的音同或音近字,它们是同源关系。"蟆"和"婆、母、乸"等虽然语音相近,但并不同源;后者为壮侗语族中的"母"发展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18.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19.
《儿女英雄传》中的“颇”类副词有“颇”、“颇颇”和“颇为”。“颇”可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颇1”和“颇2”。程度达到“很”级别的为“颇。”;未达到“很”级别的为“颇2”。“颇2”的数量远高于“颇。”的数量。“颇颇”也可分为“颇颇1”与“颇颇2”,程度方面,“颇颇”的程度与“颇”相比呈两极增高的态势。“颇为”意义与“颇”相同,程度方面,不同情况对应“颇”的不同程度义。本文从“颇”类程度副词的产生年代、程度等级、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颇”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探求“颇”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