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S1+P1,造成S2+P2”,指的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相应内容的句式,这种句式在结构上同一般的主谓句不同;在语义上,1.其主语和宾语的意义范畴具有双重对应性;2.都是指称性主语和指称性宾语;3.句式中的施事与结果分别是由“S1+P1”和S2+P2”这两个整体承担;从语用角度分析,“S1+P1”具有话题性质,是述题(P0)表述信息的基点,因为S0是指称性的。  相似文献   

2.
“把”字句是汉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其结构和语义蕴含十分复杂,近年来,关于“把”字句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我们至今仍然还不能说认清了它的全貌。“把”字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维语的SOV句是最常见的句式之一,S为主语,O为动词谓语的宾语,V为动词谓语。由于维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动词谓语与主语之间有较严格的一致关系,土语的人称决定着谓语的人称形式;动词谓语对其宾语也有较强的支配关系,宾语必须以一种格的形式(通常是宾格)与之搭配。所以S、O、V三者互相制约、互相…  相似文献   

3.
动词带宾语的“被”字句中,按照动词的语义特点、主语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类,这一分类又直接对应于句式的“完形”义。主语的变化(包括“质变”、“量变”和“位变”)是句式的语义重心,而这一变化同时又对另一事实具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英语动词不定式补语与汉语“兼语”都具有宾格性特征,在这两种句式中第一个动词授予后宾语的赋格,而这两个深层结构都给第二个谓语提供了逻辑主语。在句法层面上,两种句式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5.
谈谈使动句     
使动句就是主语支配和影响宾语,使宾语发出了某种动作或产生了某种情况和变化。使动句有两种句型:一种是活用其他词类为使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后带宾语,构成“主||谓+宾”的格式;另一种是用使动词作第一个谓语,带兼语,后边是第二个谓语,构成“主||谓_(1)+兼+谓_(2)”的兼语式。这两种句式古今汉语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的使动句以前一种句式为主,现代汉语的使动句以后一种兼语式为主。现将两种句式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论衡》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发现:(一)“何”作主语比前期更为普遍,作宾语后置较多,占“何”作宾语总数的10%;(二)“谁”作宾语普遍后置,占“谁”作宾语总数的80%;(三)凝固结构“何者”、“何所”、“安所”、“孰者”语法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与前期相比,用法有所扩展。“何等”前期萌芽,此期普遍运用。“何许”为新出现的凝固结构  相似文献   

7.
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出现在主语位置是一条语言共性,但在汉语中却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即:唯一论元可以做宾语,且主语为其领有者,句式表达意外义。这是由于汉语的非宾格动词其实就是动补结构中表状态变化的补语成分,因而汉语的非宾格句具有上述三个特性。借鉴及物性理论并立足于构式视角探讨这一句式的生成机制,认为汉语的非宾格句是一种事态句,是通过逆及物化操作而产生的句法后果。其句式义可概括为:某物(宾语)自发性的变化对其领有者(主语)产生出乎意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在使动句中,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宾语才是动作的施行者。使动用法的句子在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判断使动用法时应注意使动用法与一般动词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把"字句就是句子中的谓语由带把字的词句连接动词来充当,它是现代汉语文学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也就是由"把"构成的句式,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这种句式又称为"处置式",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作出了"处置"。例如,使其位置或状态改变。基本的结构为:主语+"把"+宾语+动作。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放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充当“V 到”结构的主语和宾语的有关情况,尤其对其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如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还归纳了“V 到”结构构成的各种句式类型。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法强调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匹配,倡导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语法教学基本原则,注重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注重对语言使用的抽象和概括,注重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结合以及注重探究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认知语法观及其指导下的语法教学原则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有效地回答和解决基础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当前高中语法教学的误区,从《英语课程标准》和语言学的角度阐明必须重视与优化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指出既要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又要重视在情景和使用中教语法,把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融为一体,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程序和实施案例。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教学中,语法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我国的语法教学却越来越注重语言形式,脱离了语言的意义和交际。MMII程序模式是在认知法、学习层级理论以及MMC操练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机械操练、有意义操练、互动活动和整体任务四个程序,突出了在真实情境中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该程序对于教师的语法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根据潜显理论,语言的存在形式有潜态和显态两种。潜态的语言包括潜词、潜句、潜义及潜语法等多种存在形式。当前的网络流行语中,小至字词层面,大至句段层面,存在着大量的潜语言显化现象。本文以"杯具"等网络流行语为例,分析修辞在潜语言显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潜语言显化常用的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任务型教学主要侧重于意义优先,意义比形式更为重要,但是并不等于就忽略学习语言形式;它强调要说得快还要口齿清晰,也就是语言的流利性,但是要从流利与准确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说好一口流利的语言时也要注意逻辑是否合理,语法是否正确.于是,任务型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教学不仅不反对语法教学,而且必须承认的是,语法知识是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要达到在口头交际时灵活的应用语法而不出错,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在犯错和改正之间不断反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的出现常常是不对称的。文章通过考察分析6种差比句式变换情况,发现:(1)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具有“整体-部分”比较的意思,且具有语言共性;(2)定中短语是否表“整体-部分”义既受到领有标记“的”的制约,又受到定中短语语义关系的制约,还受到差比句式构式赋义的制约;(3)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语义指向会干预定中短语比较项的“整体-部分”义的判定;(4)差比句比较项的对称只存在于理想认知模型中。  相似文献   

18.
前人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19.
“大器晚成”一语为老子《道德经》所援引的古“建言”者之言。从古文章法,从“晚”与“免”、“器”与“成”、“成”与“盛”诸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论证:“大器晚成”即“大器免盛”;“建言”者的取意、老子援引的取意都是“最能盛者不盛”;不是古往今来诸多注家及今人所理解的“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等意。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