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散打与空手道二者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比较,在散打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最近的几年里,以推动散打进入奥运会为出发点,从规则的制定,技术的规定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促进了散打的发展,并且吸收了空手道运动项目优势以及能在世界上得到成功推广的经验,为我国散打运动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参考借鉴.文章进一步对今后散打运动的发展方向、策略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研究,通过散打与空手道的对比,对散打运动的发展现状提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竞赛规则角度增强散打比赛观赏性的改革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进一步增强散打比赛的精彩激烈程度,促进散打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从竞赛规则角度出发,在限制无效抱缠、促进难新动作使用、缩短消极时间、改变团体计分几个方面,提出增强散打比赛观赏性的几点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
龙光敏 《体育世界》2010,(10):113-114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武术散打新旧规则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从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演变的视角看,我国武术散打运动主要呈现出4大趋势:武术散打运动竞赛规则与国际化接轨:武术散打运动的价值取向由注重外在显形价值向注重内在隐性价值的方向发展趋势:武术散打运动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武术散打运动由传统保守型向市场开放型方向发展趋势:武术散打运动由简单经验型向复杂科学型方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散打运动经过2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以推动散打运动进入奥运会为出发点,从技术规范、竞赛规则和竞赛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促进了散打运动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散打运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发放调查问卷,对现阶段武术散打运动的形势进行科学的剖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散打规则怎样体现武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散打运动已走过了十几个春秋.纵观十几年来的各种比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散打运动的技术体系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比赛的规则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日趋完善,这是我们取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技术体系方面也失去了一些可贵的东西。近两年的散打比赛让人感到没以前激烈,也不精彩。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规则的局限性把散打运动的发展给制约了。  相似文献   

6.
散打发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社会文化学理论对竞技散打项目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旨在论证目前散打出现边缘化趋势的原因和阻止这一状态延续的方法与可能.结论是.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重新整理散打的思路,确立散打的理念,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包括修改现行散打规则、开展散打商业赛事在内的一系列行为设计的可行性,以期保证当今散打项目能够有序、健康地发展,并重返此类项目的领军位置,为将来有可能形成的"大散打"格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代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问题.结论指出:发展散打运动,必须加强散打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强散打运动的教化功能;努力吸取传统武术中优秀的攻防技术、方法以及建立更为合理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8.
散打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既是散打申请入奥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是散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目前散打国际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影响散打国际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建议:在传播者方面,应推动传播主体的多样化,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各类组织;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间的.在传播内容方面,应注重散打项目自身的完善,丰富散打的文化内涵,促进散打技术动作及其名称的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散打竞赛规则.在传播途径方面,要促进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加强对散打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的宣传报道,加强散打援外教练工作,创立品牌赛事、推出散打明星等.  相似文献   

9.
竞赛规则是比赛胜负的准绳,是组织训练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散打技术发展的向导。自1982年第一部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出台以来,根据不同阶段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竞赛规则经历了多次修订,为更好地引领武术散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散打运动技战术的发展日趋成熟,竞赛规则逐步完  相似文献   

10.
对散打运动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散打运动20多年来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评析,并为今后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对散打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法规;稳定和完善散打竞赛规则;加强对散打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观察法等,分析了少年儿童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等发育规律,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梳理了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科学知识,结合当前儿童少年早期散打训练的研究成果,认为少年儿童散打训练应以散打基本技术动作为主,结合多种运动训练方法,使少年儿童能够健康成长,掌握散打基本技术动作,提高身体各项基本素质,为后续竞技散打成绩的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中西体育文化的互补性、为国争光的举国体制以及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文化动因。竞赛规则过于烦琐,以及在推广过程中重技术传授,而文化内涵的传播相对弱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技武术在更高层次上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试论散打竞赛规则对比赛中技术应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散打比赛更加激烈、刺激 ,具有观赏性 ,以及尽快进入和占领体育市场 ,散打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了了解规则的改动对比赛中技术动作应用的影响程度 ,对比赛中技术动作的应用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 ,进而分析规则改动对散打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武术散打与跆拳道在竞技比赛中是两种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散打是一种以踢、打、摔为一体的拳脚结合的中国武术的一个分支,而跆拳道在竞技比赛是一种以腿法为主的体育运动项目。文章通过对武术散打中的主要腿法与跆拳道中的主要腿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武术散打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散打已经成为了一种受人欢迎的现代化运动项目,更是十分实用的一种搏击技术。进行散打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身体素质,培养训练者健康的心态,锻炼意志力、塑造良好的体形,因此,近年来散打运动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但是散打同样是一项充满对抗的竞争性运动,运动员在进行大幅度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伤。该文就散打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与预防策略做出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武术始终是通过展现它的“技击性”来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竞技武术散打是徒手对抗的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离不开规则,可以说规则对整个竞技运动具有导向作用,而竞技运动的发展又为规则的修订提供了实践的基础,两者互相促进,互不分离。竞技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变化大体经历了“打擂”阶段的前期探索、“拳脚门”时期的“雏形建立”和新中国成立后“散手”阶段的“逐步定型”、“散打”阶段的“渐趋完善”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环环相扣,竞技武术散打运动逐渐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儿童少年散打运动员早期训练的研究成果,统计出了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和特点,及整个少年期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知识,结合当前散打运动早期训练的经验总结,得出了儿童少年早期训练应以散打运动的基本动作为主,结合各种体育项目或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使儿童少年散打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散打是一门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武术运动,很受人们的欢迎和热爱,大学生是个充满朝气蓬勃的群体,对散打运动充满着想象和期待。但在河南省民办大学中开设散打选修课程可行与否,民办院校的办学条件不是很优秀,办学完全依靠自身的经济条件,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散打选修课程作为体育的一个分支,在河南民办院校中能否顺利开展?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得出结论,试图为散打运动在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开展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爱光 《体育学刊》2007,14(2):16-19
日本《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作为一部体育法规明确规定了2001-2010年日本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反映了新世纪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变化,强调了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并在加快竞技体育发展的政策上有所突破。《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其中建立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和泛区域体育中心、建立一条龙的训练体系两大举措将对日本体育产生深远影响,日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取得16枚金牌,提前实现计划中的金牌指标,群众体育更加蓬勃发展,已显示出实施该计划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