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斌 《声屏世界》2006,(11):67-67
曾几何时,我们的广播电视台热衷于制作、播出证券节目,邀请一些所谓的股评专家、资深证券分析师,向股民“兜售”个股、点评行情,打着替人理财的幌子,利用广播电视媒体招摇撞骗,牟取暴利。在此过程中,受伤害的不仅是善良的股民,更是具有公信力的广播电视媒体。因此,整顿证券节目,捍卫股民权益,揪出股市“黑嘴”,还广播电视证券节目一个清白,刻不容缓。据一位多年从事证券咨询的灵通人士报料:内地一些证券咨询机构通过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做股评节目,私下以坐庄股票为诱饵拉客入会,赚得盆满钵满,而散户则血本无归。据说这些节目一般是由证券公…  相似文献   

2.
1996年国家在5月份和8月份,两次降低存款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民对股票的投资。就拿广东来说,随即再度兴起证券热潮,城镇居民人均兑售各种股票收入为27.80元,比1995年同期增长21%,股民的快速增长是件好事,又是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引发出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股市是一个波翻浪涌、瞬息万变的地方。对于千千万万弄潮股市的中小股民来说,他们最期望的自然是有人像报告天气预报一样告诉他们股市是晴是阴,有风还是有雨;也期望有人像领航员一样告诉他们哪里有漩涡哪里有暗礁。于是,证券投资咨询人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股评家”便应运而生了。然而,让许多股民始料不及的是,当他们根 据自己最为信赖与崇拜的 股评家的股评进行操作 时,却有很多时候是买什 么股票什么股票跌,丢什么 股票什么股票涨,以致现在的许多股评家被股民们列 为地位仅高于“三陪小姐”的“股市黑嘴”,成为众矢之 的。有趣的是,骂归骂,恨归 恨,股评家还是在热热闹闹地 “评”,股民还是在半信半疑地 听。那么,现在的股评到底还 值不值得信赖?股民到底还需 不需要股评?对此,我们不能不作一番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股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股市的涨涨跌跌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记者从黑龙江省证券登记公司了解到,由于登记制度改革,现在除了省证券登记公司可以办理开户手续之外,各家券商营业部都可办理此项业务。可以保守地估计,我省约有股民500多万户。如此,如何增强金融新闻的“可读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信息早报》和《证券市场周刊》作为股市报道的主渠道,为读者提供最集中、最能引起研究兴趣的股市信息。但是,股市报道的错位也引起广大投资者的困惑,股市报刊由广大股民爱不释手正在转变为反向研判的读物。 一、股市报道的迷离与报道目的 所谓“反向研判”,是指股市消息成为股民“正面信息反面看、反面信息正面看”的一种异化性新闻。报道说这只股票要涨,大概是要跌了,股评说这只股票可中线持有,将收益丰厚,股民买进则大都要被套牢。时间一久,股民从沉痛代价中积累了经验──对股…  相似文献   

6.
股市,这个曾经人声鼎沸的场所,近年来却由于其“熊”气弥漫而正在被许多人逐渐遗忘。但就在6月上旬,它突然像一位沉寂已久的明星,再次出镜,引来各方关注。2005年6月8日,沪、深股市全线飘红,创下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纪录,沪深两市共有120只股票涨停,两市共成交317亿元。股民的眼睛又发亮了,股民的脖子又伸长了,股民的心跳又加快了……然而,与2001年以来的几次“井喷”行情一样,股民的欢呼声还在证券大厅里回荡,股指便立即显示出上攻无力的疲态,而后悄无声息地退了回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期许和失望之后,管理层、研究人员和7000多万股民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一个疑问:  相似文献   

7.
在合肥——股民们愤忿地说:这是欺诈行为! 市民们木然地说:我们并不清楚。美菱人委屈地说:这和我们无关。证券所坦荡地说:我们没有违法。经济界沮丧地说:安徽因小失大。法律界冷静地说:执法刻不容缓。新闻界痛苦地说:上边不许说……安徽省和合肥市:现在请你们说“美菱”股票上市3千万股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最大和最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亿元。员工1200人,连续三年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美菱系列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追求卓越的品格,使生产、销售、效益等方面同步高速度发展。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股民在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并不充足,他们需要及时、权威、客观的市场信息,却又难以接受生涩、专业术语化的新闻。尤其是对于都市报来说,只有从“平民化思维”出发,证券新闻这种专业性较强的版面才能吸引更多受众。  相似文献   

9.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中挂牌成立。中国股市由此高起点地迈出了它的第一步。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向了成熟。沪深两市的A股股票已超过1千只,中国股民的数量已经超过4千万。证券已经成为老百姓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庞大的股民队伍是证券投资服务的一个巨大市场,理所当然成为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潜在的受众群。各媒体纷纷开办证券节目或栏目,以争取更多的听众资源和市场效益。中国广播人以高度的市场敏感及时把握先机,率先走出了第一步,开办了广播证券节目。  相似文献   

10.
要精心写好证券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精心写好证券新闻王泽华证券新闻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体裁,与其它体裁相比,它带有明显的粗糙性与尝试性。因此要加强研究,精心写好证券新闻。要精心写好证券新闻,首先要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证券新闻,是专指以反映人们从事证券各种活动(包括股票,政府公债,公司债券...  相似文献   

11.
《证券无限周刊》创办于2000年9月,是北京电视台唯一一档证券财经综合节自。开播以来,受到新闻界和观众的双重关注,并多次获奖。这主要缘于节目的报道理念基于“服务股民利益”的立场,因而具有较强的解读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12.
交易网络现状及未来发展 近年来,我国证券业发展速度惊人。不论是个股数量、成交金额还是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人数,都是创记录的,并且这种惊人的发展还在继续之中。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证券行业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日常业务,因此对众多的券商而言,证券交易计算机网络的容量、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就是企业的生命。 证券公司计算机交易网络系统的特点及要求非常明确:证券营业部是面向股民的交易委托机构,股民对股票的买卖通过证券营业部进行。股民需要获取当时的或历史的行情资料,股民的交易指令需要以计算机通讯方式传至沪、深交易所,在交易所主机内撮合成交。证券营业部需要对  相似文献   

13.
股民关注涨涨跌跌的股市,股票类书关注悲悲喜喜的股民,而笔者仅对花花绿绿的股票类书感兴趣。说句戏言,现在出的此类书比沪、深两个市场上的股票还多。那究竟什么书好卖呢? 《短线是银》系列,从之一到之四,共卖了60余万册,冠军铁定是它的了!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四川人民社总编室汪弥主任仍意犹未尽:“要不是盗版,发行量起码翻一番。”(本刊今年第1期曾报道过——编者)有意思的是,当初作者给它起的是一个专业化的名字,后来被社里改成此名的。但当初,并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它会如此火爆。有短线,就有长线。“我们的确推出过一本《长线是金》”汪主任说。当问到发了多少时,他笑了笑。 《炒股就这几招》系列大有后程发力之势,虽然它已  相似文献   

14.
股票,曾被视作使人倾家荡产的“洪水猛兽”;在中国大陆兴起不久,它却一度成为一本万利的“摇钱树”;之后又变作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多少股民为之狂热,厚望与失望交织,狂喜与愤懑相继。股票,希望人们还它以本来颜色;中国,也在寻找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进入证券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沪深两市已有近6000万股民开户入市,他们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大多数普通股民在证券投资方面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并不十分充足,特别是那些新近入市的股民更是如此,他们迫切需要比较权威、客观、全面、及时的证券市场信息及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引导,这就为各新闻媒体尤其是以经济类内容为主的新闻媒体办好证券新闻版面提供了很大的施展能量的空间。不少新闻媒体也正是看到了这个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市开办十年来,作为股民这一群体的重要消费品的报纸证券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纵观现在的报纸证券版,有不少往往只注重报道的权威性、时效性,在人情味方面却显得不足。其实,能否及时准确地把握股民的心态,并能与之共鸣,同样是证券版能否被股民所真正喜爱的关键,而这一点对证券版的发展来说,恰恰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此,我们《现代快报》在编辑自己的证券版时,始终将和股  相似文献   

17.
数字     
19.51万股民回流。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计数据显示,7月的最后一周,沪深股市新增股票账户19.51万户,略高於前一周的19.05万户。  相似文献   

18.
年初以来一路瀑涨上海股市自今年年初以来曾一路暴涨。延中、飞乐股价放开后一周,延中股价就从98.90元直闯过200元大关,飞乐则从1091.50元逼近2000元大关,市盈率已达1168倍,成为世界上最贵的股票。股价如此飞涨,股民风险意识茫然无存。因而在股价下跌时,许多毫无准备的“股民”  相似文献   

19.
媒介对谁更有效?--"第三者效果"理论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静 《新闻大学》2001,(1):36-38
(一) 一个股民看见报纸上有关某种股票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后,赶快冲到交易厅。他心想:别人看见这消息以后,肯定会争相购买(或抛售)该股票,从而引起股价上涨(或下跌),我得赶在他们前面…… 反对某项提案的人抱怨说:关于它的正面报道太多了,人们不像我,对此有全面的了解,肯定要受到影响,会赞成这一提案,从而最终让它得以通过  相似文献   

20.
2004年8月,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在经营蒸蒸日上的情况下,抛出了280亿元这个中国证券史上最大的单笔再融资项目,极大损害了广大中小流通股民的利益。9月8日,《今日商报》大众证券周刊联合新浪网推出了“抵制宝钢增发,征集流通股东投票权”活动。一天之后,和讯网、搜狐网、信息早报、金融投资报、深圳商报、北京现代商报等数十家媒体联合北京首放也共同发起征集中小投资投票权抵制宝钢增发的活动。这次活动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共振,成为2004年9月中下旬中国最热门的财经新闻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