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讯 《集邮博览》2011,(1):45-45
这枚实寄封贴1994-1(2-1)20分邮票3枚,加盖"沪K16"红色邮资机盖戳补资60分,一共是120分邮资,于2002年12月20日由上海北新泾邮局超重本埠寄出,由于邮政编码写错,加盖了一枚9mm×158mm的“邮政编码有误”红色副戳,可能收件人地址不详,无法投寄而退回,  相似文献   

2.
张洪国 《武当》2010,(3):38-40
戳脚的核心要义为,“手为先锋,脚为主帅”。其手法和腿法在戳脚拳中的地位是,“脚踢七分,手打三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也”。这一要义使得戳脚有了“手脚并重,突出用腿”的风格特点,也使得戳脚广为流传,被武林中人誉为“北腿之杰”。  相似文献   

3.
戳趣园     
《集邮博览》2018,(3):70-71
每一枚戳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年春节在二月中旬,所以第3期的编辑工作在年前就基本告一段落了,在整理这一期戳趣园的稿子时,发现不少有时效性的戳还是岁末年初的,不过,邮戳记录事件,什么时候都不晚。先给大家奉上一套“大戳”,这是2月16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推出的“山东邮政戊戌年春节拜年纪念邮戳”(图1),一套20枚,“大戳”之称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4.
异形快件戳     
随着邮政快件业务的发展,各种快件戳记层出不穷,既有含邮资和不含邮资之分,又有“邮政快件”、“大宗快件”等文字之别。在外形上除绝大多数为矩形外,间或见有正方形的(图①,标志戳,18×18mm,黑龙江尚志。图②,邮费戳,28.5×28.5mm,河北隆化。图③大宗类带地名编号邮费戳,23×23mm,黑龙江绥棱),甚至其他形状的,现就所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戳脚     
戳脚:是以腿脚功夫为主的一种拳术。相传起于宋朝,盛于清末。戳脚侧重腿功、脚功,而且技法系统,享有“北腿”之誉。拳谚中说:“拳打三,脚打七”、“手似两扇门,全靠脚打人”,是说腿脚在武术技击中极为重要。传说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中,武松就是使用戳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脚取胜的。戳脚流传至今有文、武趟子之分。戳脚的技术特点是:手脚并用,矫捷刚健,紧凑严密,灵活善变。以腿法见长。戳脚的套路在练  相似文献   

6.
1998年6月起湖北黄州地区各邮局自行刻制防倒戳加盖在邮票背面(图1-4)。2000年起使用全省统一规定的防倒戳。戳内文字分两行,上行“×××邮政局”;下行“通信邮票”,连续框的框间距为5mm(图5)。  相似文献   

7.
免资戳探讨     
免资戳是表示免收邮资的戳记,又称免费戳。 溯 源 邮戳随着邮政而出现,免资戳的问世又在其他邮戳之前。英国共和时期,1652年国会制定了一项法令,允许议员和政府官员之间免费寄信,这些信件在封口火漆上加盖戳记,以示区别。这样的“戳记”应是免资戳的雏型。最早的免资戳出现于1672年法国从巴黎寄出的公函上,没有边框,刻有“国家免收邮费”字样,用黑色或红色油墨盖印。它比法国其他任何邮  相似文献   

8.
该信封长13.5cm,宽6.3cm(如图),寄信者是:东龙赣西红色曙光社;收信人是:东大街大祠堂平民小学校校长宋振玉先生,实寄封正面及背面均盖有一枚碑形戳,戳中注明:“东固平民信局信资付讫”,背面还有手书:中华民国十七年谨封。  相似文献   

9.
叶宏 《收藏》2010,(3):129-129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抗美援朝”军邮封,应是于抗美援朝期间由朝鲜寄出的军人、军事免费邮件,且大都是只盖一枚邮戳,仅经过一次寄递的。但笔者所收藏的这枚“抗美援朝”军邮封(图1),却是盖有红、蓝两枚军邮戳,及一枚收寄戳、两枚落地戳,还贴有一枚面值8分普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邮封。  相似文献   

10.
杨波 《上海集邮》2007,(10):40-40
最近收集到一个编号为2—1956的普9型封(图1),加贴普8的20分票,合计邮资28分,超重挂号。邮票上销“云南个旧/57.2.2.8/火车邮局(二)”繁体字日戳,戳径25mm。信封正面盖有红色挂号副戳,局名为“个旧火车站”,以及四川西充2月8日的到达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帝国日戳为清代不常见邮戳之一种,因其上为英文“IMPERIAL POSTOFFICE"字样,故名之。戳分全英文和英汉文两种,戳形也分椭圆和圆形两种,全英文椭圆形戳的使用地点有上海、南京、杭州、梧州、广州等五地。此戳式之使用时间多较短,唯梧州一戳,在1897年、1898年、1899年皆有使用,但也不多见。各家之记载都较简略,孙君毅《清代邮戳志》(以下称《孙志》)记:最早见1897年8月26日作到达戳用,还有1898年及1899年  相似文献   

12.
在一件1965年投寄的上海本埠信封上,见一欠资戳,旁侧并盖有“封口式二字。此封贴邮票1.5分,欠资戳中间表示“应收式分半”。封背封舌上也有“封口”二字戳。  相似文献   

13.
“邮资已付”日戳在我国有130多年历史,戳式繁多,规格不一。新中国成立后,对其印模规格做过多次规范,规定戳形为八边形,尺寸为30mm×30mm,戳面分上、中(字钉槽)、下三个格(1995年6月16日取消中格并成一体),并规定上格加刻“国内邮资已付”或中、法文对照“邮  相似文献   

14.
东北解放区邮政,曾在1948年8月1日和1949年 6月,先后使用了两种免资信封,分别供参加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和东北人民代表会议与会者寄信用,其免费标志就是两种信封上的免资戳,上有“免费邮件”四字。这  相似文献   

15.
戳趣园     
《集邮博览》2011,(11):64-67
一些邮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体会:平时林林总总攒下的各种邮品堆成小山,其中不少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扔?还是不扔?不知不觉中成了负担。其实,您如果像江苏泰兴邮友肖迅一样,再把这堆鸡肋认真过滤一下。说不定还能从中淘出几样您原先没留意的宝贝呢11997年发行邮政有奖贺年片时,恰逢邮资调整,由于贺年片已印制完成,片上印的售价为0.80元,只好在印好的贺年片上加盖改资邮戳“邮资改作40分中国邮政售价改作100分”,改资后出售。而原片是不准直接售出的,按规定只有加盖后才能出售。当时改资戳一般是手工加盖或机器加盖。  相似文献   

16.
吕维邦 《集邮博览》2014,(10):14-15
2014年6月出版的《集邮博览》编发了广东张益茂先生的“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以下简称“信札”),文中称他从网上购买了一枚20世纪50年代从青海玉树寄往山东即墨的实寄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枚使用了少见的“双弓戳”(星月戳)盖销的邮票(图1)。于是张先生展开了一系列查证研究。文章这样写到:“双弓戳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贵州、四川、青海、陕西等地,使用时间短,存世量不多……就目前发现的双弓戳来看,用于单据上的相对较多,用于实寄封上的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7.
本期封面刊登的为丙午年(1906年)南京寄扬州的中式红条信封,正面贴蟠龙红2分一枚,盖有红色“花牌楼/邮政分局”长方戳和黑色南京“丙午十月廿七”汉英腰框戳各一个,背面到达戳为江苏扬州府“丙午十月廿九”全汉文腰框戳。 腰框式干支戳分全汉、汉英、英汉三种形式,其中汉英腰框戳较为少见。据孙君毅《清代邮戳志》记载,  相似文献   

18.
更正     
赵振库 《中华武术》2005,(12):41-41
“地宫戳脚”拳术属北派拳法,系少林一脉,没有文武趟之分。武术常讲“南拳北腿”,地宫戳脚集腿法之精华,是北腿的代表拳种,被誉为“北腿之杰”。“地”为下盘;“宫”为拳法的阴阳变数;“戳”为透、狠之意,也是该拳种之魂。  相似文献   

19.
近见一封退信上盖有两个邮政业务副戳。一为30×73mm改退木戳,有边框,用黑色加盖,文字与常见的改退批条相同。一为50×8mm“查不着未到邮局备案”无边框木戳,用深红色加盖,较少见。戳内“着”字是错别字。  相似文献   

20.
《桃花坞木版年画》特种邮票,于2004年1月14日在苏州举行首发仪式。苏州邮政局在首发现场设置了临时邮局,并启用2枚临时邮戳和2枚纪念邮戳,特作介绍。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临时邮戳,戳径30毫米;苏州少年邮局临时邮戳,戳径25毫米,均为圆形。“桃花坞木版年画特种邮票首发”纪念邮戳,戳径44毫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