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与智慧     
教育与智慧是密不可分的。农耕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培养智者。智者就是具有超群智慧的人,体现于中国古代读书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上。培养智者也是古代西方哲人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从事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农耕社会人类生产力低下,当时的智者擅长于解决人类社会内部人际间的各种矛盾,诸葛亮是其杰出的代表,一直受中国人的顶礼膜拜,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智慧、崇拜智慧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天堂     
一个人十分向往天堂,于是,请教一位智者,问怎样才能活在天堂里。"你现在在哪里呢?"智者问。"当然是在天堂之外。"那人说。"一个把自己置身于天堂之外的人,永远进不了天堂。"智者说。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智慧     
教育与智慧是密不可分的.农耕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培养智者.智者就是具有超群智慧的人,体现于中国古代读书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上.  相似文献   

4.
师者智慧     
程洁 《学前教育》2009,(12):22-23
古希腊人把教师称为“智者”,认为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为人师。中国古人韩愈也曾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今中外对教师的要求都包含着德和才两方面,教师既是智者,也是仁者。  相似文献   

5.
智者不锐     
岳力 《老年教育》2011,(3):18-18
所谓智者不锐,是说一个有智慧的人,很难见到其锐利之处。因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轻易去做那些过激的事情,也不会过分地表白什么、展示什么。  相似文献   

6.
正故事一:《犹太宝典》中记录着这么一个故事:有位智者被人问道:"你为何成为智者?"智者回答道:"因为只到目前为止,我在油灯方面所花的钱比起食用油还要来的多!"犹太民族是一个最智慧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智慧来自于读书,来自于全民族共同读书的自觉性与延续性。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7.
朱正香 《广西教育》2014,(33):124-12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诚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一种教育智慧、一种教学艺术,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将提问的"坡度"转向提问的"难度",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8.
罗霁 《林区教学》2010,(7):50-51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智慧的审美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8,(9)
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教师称为"智者"。言外之意,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有资格为人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之说。这些话语也蕴含着对教师的智慧形象和智慧品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现在,我越来越发现,阅读可以让我变得聪慧,让我变得"富有"。书是我忠实的朋友,我在它的世界里沉淀自己飞扬的思想,聆听智者的声音,不断修正自己的生命哲学。我在它宁静致远的氛围中,倾听智慧之树拔节、生长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郑梓靖 《成才之路》2012,(1):97-I0014
正有一位智者,他以有先知能力而著称。有一天,两个年轻男子去找他。这两个人想愚弄这位智者,于是想出了下面这个点子:他们中的一个在右手里藏一只雏鸟,然后问这位智者:"智慧的人啊,我的右手有一只小鸟,请你告诉我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  相似文献   

12.
袁济喜 《中国德育》2014,(19):36-39
正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探讨国学与人生智慧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上个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写过《孔子的智慧》一书,他从《论语》中读出许多人生的智慧与趣味,大家不妨看一下这本书。中国古代所说的智慧不同于西方的概念,西方的智慧重在技术与谋略,而中国的智慧重在道德精神的建设。中国人的智慧是有境界的智慧,智者是知识与科学的体系,而仁者则是人文的体系,智者与勇者只有与仁者相结合,也就是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批异于传统贤者、仁者、勇者——"智者"的人格形象。这些"智者"洞察时势、筹计画策以成事功,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有执着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能超越世俗常态而直取本质,他们因时因势而起,是时代的弄潮儿。时代造就了智者的人格内涵与取向,同时也在其中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迹。智者形象是司马迁的发现和创造,是其对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智者通达     
我这里所说的智者,即很有智慧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知识的聪明人。生活中的智者,与一般脑瓜简单者不大相同。如果面对一场争斗,智者往往很冷静,总有一种“不动”的态度表现在他身上。他不会偏激,不会轻易地去过分表现什么,展示什么,好像智者本身就是一种化合  相似文献   

15.
智者不锐     
所谓智者不锐,是说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你很难见到他有什么锐利之处,因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轻易去做那些过激的事情的,也不会过分地表白什么,展示什么. 因此人们看到的智者,总有一种"不动"的态度在他身上.智者做事,或在生活中处理问题,偏执一面的时候是很少见的.似乎总是起到一种化合物的作用.化合其他,也化合自己,使事情尽量彼此柔和.于是很多人看不出智者有什么大智慧或高明之处.智者的不声不响也就在很多时候显出软弱和没有力量.  相似文献   

16.
哲理人生     
智慧使人对苦难更清醒也更敏感。一个智者往往对常人所不知的苦难也睁开着眼睛,又比常人更深地体悟到日常苦难背后的深遂的悲剧含义。在这个意义上,智慧使人痛苦。  相似文献   

17.
仁者未必智慧,智者未必仁厚。《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我认为是仁者和智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美德荡然无存,“智者”只能是丛林中的狐狸与狼 说美德是一种智慧,很可能有一些人不同意。他们或许会认为,有美德的人是可爱的,甚至是令人敬佩的,但不一定是智慧的。  相似文献   

19.
痛苦是人类求索真理时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苦难因而承载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智慧是对于苦难的洞见彻悟,是对于人世种种苦痛格外关切,智者有高贵的痛苦。佛教是摆脱痛苦的独特而伟大的不二法门,以苦为师,通过每个人自己的修炼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和对苦的解脱。真正的宗教精神自觉到单靠自己去除苦罪的能力毕竟有限,从而发生忏悔心,化出悲悯心,以接受超越的精神力量,便去从事道德文化践履,忏悔是精神超越的条件。"忏悔"来自佛教和基督教,中国文化阙如。武高寿先生在《境界与智慧》一书中,把佛教和基督教联系起来考察,把佛教放在世界文明格局中考辨,从提升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扬社会批评、推动宗教与文明对话、厉行法制、倡导社会排忧解难等角度,从超越角度介入社会批判,开拓了研究新领域,首倡作为人学的"文化佛学",关注民生,立足现实,追求超越,是一种关注现实社会人生、世界和平的智慧思想。  相似文献   

20.
聪明与智慧     
其实,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你看,连公认的智者苏格拉底都自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