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参加第12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期间,我有幸到首尔的大谷小学,观摩了一节二年级下册“乘法的认识”准备课。 整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浸润式的,是学生在做一做和不断思考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关于乘法学习前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61页的例7、做一做及相关的练习题。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②通过学习,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③能正确而比较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④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积累学习感情,享受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应用题教学正走向"机械化""模式化".例如,有些学生在解乘法应用题时正确率很高,原来是教师教给了学生一个诀窍:求一共是多少,要看单位,单位相同就用加法做,单位不同就用乘法算.  相似文献   

4.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等较为单一的运算,因此抽象程度较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这节课时,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一等奖获得者李培芳老师没有直接把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充分信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等探究过程,像数学家一样在"做数学",充分感受"数学化"的过程,真正进行深入探究,实现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5.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前提,让学生通过"做一做""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来实现经验的积累,可以实现"行"与"思"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6.
乘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存在很多问题:同"形"的题目会做,变式的题容易错;简算时常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教学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认知运算规律,加强定律间的沟通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与掌握乘法运算定律。  相似文献   

7.
写在前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认识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教学前,笔者做了初步调查:一方面绝大部分孩子听说过乘法,而且还会用乘法口诀算出结果,有的甚至能把乘法口诀表全部背下来;但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乘法,对乘法是怎么产生的、学乘法有什么好处等,几乎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必要性);二是让学生领悟乘法运算的意义(简易性).这对学生后续学习乘法口诀,理解其来源,熟记乘法口诀,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等内容具有深…  相似文献   

8.
一区别比较.教学"乘法结合律"应与"乘法交换律"区别比较,以加深对此两律的印象.具体作法是设计如下两组题型的习题,组织学生作对比练习:(1)76×28=( )×76;(2)16×85×4=16×(_×_).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乘法交换律是变换因数的位置;乘法结合律是改变运算的顺序.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课程实验教材2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表内乘法(一)",在这个单位中先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再学习"2~5的乘法口诀",接着学习"乘加、乘减"的内容,最后编排了"6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含有两级的运算.通过"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的认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乘法口诀,同时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细节描述] 在执教"有理数的乘法"一课时,一位教师是利用数轴通过蜗牛在直线上运动的实例,对有理数乘法运算加以说明的.在讲完有理数乘法法则后,他开始让学生做练习,有一道题是计算(-2)×(-3)等于多少.当一个学生回答等于4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然而,教师并没有斥责这位学生,而是追问:"你是如何得出(-2)×(-3)=4这个结果的?请大胆地说出你的算法依据."这个学生红着脸答道:"老师,(-2)×(-3)表示蜗牛呆在数轴-2这个点上,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正方向移动3次,每次移动2个单位,蜗牛最终不是来到数轴上4这个点的位置吗?"  相似文献   

11.
1.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关键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简便运算,那怎样显出它的简便,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由它的简便形式——乘法代替?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对乘法意义理解的关键。(1)制造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开展摆小棒游戏,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计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  相似文献   

12.
如果教师自己对"数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充分,那么他就很难把"数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做到位.笔者拟就最近观摩的一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环节1:发现问题先让学生思考问题: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10~2s,光的速度大约是3×10~8m/s;那么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乘法交换率得到:15×(10~2×10~8)后,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经历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把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题材,编排在"乘法"单元的"探索与发现"一节中,旨在通过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在经历过程中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和有效方法.本节课打算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杠杆,以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为支撑,达成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之间的和谐统一,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乘法的概念教学是一切乘法计算教学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本质,让学生经历乘法建构的全过程,感悟乘法的简洁性,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事情。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配以圈一圈、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等数学活动,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之间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感悟乘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一课,课后作业布置的是教材第63页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和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1和第2两题,合起来共有22道小题,我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放学后批改学生当天的作业,发现一名平时学习很好的女生在做这些题目时,出现了两种竖式计算方法,现选两道题权作例子来说明.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22页例11,“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六中的1—5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熟练地笔算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教材简析:被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的计算方法和0与任何数相乘得0的规定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重点解决简便算法.同时口算乘法中的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简便算法: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学生已经掌握,所以本节课又主要解决被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简便方法(即用笔算怎样算比较简便).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当乘数和被乘数第一次相乘,积的末尾是0,容易与原被乘数末尾的0混淆,因此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又安排了5道这种题目,以加强练习.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节内容时,应从复习口算乘法引入.因为笔算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除简便算法的竖式写法外,其他知识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同化”知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类别的反思:无类还是有类?在现实教学中,有一种分类倾向是不可取的。有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在解乘法应用题的时候正确率很高,就讨教经验,原因是教师教给了学生一个诀窍:求一共是多少,要看单位,单位相同就用加法做,单位不同就用乘法算。诸如此类的教学"诀窍"还有很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课焕发生命活力,是课改的方向.但生态课的优越性有待于我们教师去进一步挖掘和完善,让学生在更自然、更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学习数学,不带问题下课. 一、精心设计预习题.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 教师第一步就是要精心设计预习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后,带着问题进课堂,不断提升预习能力. 如苏科版初一<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课前预习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幂的概念,分清楚底数和幂,把教材上的"做一做"1稍微变化一些指数,探究得出"做一做"的2和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出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整理出字母表达式和文字表述.  相似文献   

19.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等数学活动中可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经验只是教学的起点,它还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学生一般缺乏有关乘法概念的生活经验,加上乘法概念本身抽象,因而学生往往对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连加,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难以理解。所以,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重点是使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