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钱明芳 《文教资料》2005,(30):154-155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拥有真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饶袭龙 《新疆教育》2012,(9):140-141
初中语文新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是基础教育阶段永远探讨的一个话题,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侧重工具性,教师往往容易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如果盲目追求人文性,很多教师则会花费大量精力专注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而缺乏对文本的有效阐释和挖掘。语文教学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语文课堂呈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审美的人文教育,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把阅读能力放在首位。小学语文课本中汇聚了许多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精华,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古诗词内在蕴含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起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才能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真正实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应致力干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密度和高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发挥着传承经典人文知识、提升学生文学内涵修养的重要作用。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探索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这种情况,在本文的研究分析过程中,主要对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官卫星 《现代语文》2005,(12):67-68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应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要真正体现其价值,就必须弘扬人文.我们知道,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承载着丰富、深化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任务。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此时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无论是在知识还是文化涵养层面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是绝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却存在一些矛盾,对教学起着阻碍作用。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矛盾及解决策略。一、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教学中课程教学与考试间的矛盾是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最根本的矛盾。语文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认识更为广博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人文素养上有良好积淀。然而,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考试却给语文课程的  相似文献   

8.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作出指出,语文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凸现人文教育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及拓展课堂时空使学生掌握人文方法,提升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应该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将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语文教学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诵读,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韵律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启发学生对文言文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凸现人文教育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及拓展课堂时空使学生掌握人文方法,提升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棉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文教育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为深广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人文韵味。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人文韵味的策略是: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挖掘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积极指导学生的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就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的现象。究其原因,教学目标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没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认真研读课标、教材,用心体会编者的编写意图,结合单元每一课的特点,找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结合点,优化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效融合呢?下面,我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与传统的语文工具性的理念相对照,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深刻感悟能力,在情感熏陶中体现人文色彩。面临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现状,要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笔者愿以拙作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行雨 《考试周刊》2012,(66):35-35
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思想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多的是关注文本内容,关心考试的重难点,而人文性已沦为生硬的锦上添花的东西。结果学生书读了不少,但人文思想没有多少改观和提升,甚至于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语文这一学科之所以处于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性思想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意识。鲁迅先生所指引的"多读和练笔"这一语文教学之路,至今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法宝"。阅读和写作犹如语文教学这只大鸟的双翼,彼此必须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20.
刘惠芬 《语文天地》2010,(11):86-87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