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5,(21)
根据常村煤矿地质方面情况,分析煤矿冲击地压所在工作面的特征,可发现地质异常因素与应力叠加、地压冲击诱导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常村煤矿21采区21132工作面位置诱发冲击地压主要为"Z"型煤柱诱发型,开采深度、煤岩冲击倾向性、顶板岩层结构特点、断层、煤层变化、煤柱遗留位置、切眼和停采线设计等是常村煤矿21采区冲击地压的主要诱发因素,其中21132工作面停采线位置具有高危冲击性。  相似文献   

2.
刘荷涛 《内江科技》2014,(4):136-137
<正>大巴山构造带属上扬子地台北缘,是在印支期秦岭碰撞造山带南缘前陆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所形成一个向南西凸出的弧形构造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及特征组合由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以及四川盆地东北部低缓构造区。基于野外观察及实测地质剖面对南大巴山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进行探讨,指出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与多层滑脱层是控制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煤矿发生的冲击地压显现有其特定的特征,冲击地压有厚层难冒坚硬顶板条件下的冲击地压、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柱式体系开采条件下的冲击地压、深矿井重力型冲击地压等类型。防范冲击地压,要采取合理开采部署、煤层注水、开采保护层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结构有不同的构造控制作用,褶皱,断层,所以是的应力分布,燃气输配,建筑等主要因素,煤炭的形成。植根于煤炭和控制地质构造瓦斯突出作用构造应力。  相似文献   

5.
赵渝 《内江科技》2010,31(11):127-127
龙门山自上三叠统至第四系全新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形。逆冲推覆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首先基底就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分别是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在印支期构造变形强烈,为陆缘海-前陆盆地阶段;燕山期继承性发展,为山前坳陷盆地的盆缘阶段;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叠加和构造改造,以早中期褶皱-冲断和晚期构造滑覆为主,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和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齐古背斜隶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冲断带,是受燕山期和喜山期造山活动作用的结果。齐古背斜构造变形强烈,深浅构造相互叠加,构造演化序列难以确定,与相邻背斜间的构造转换关系不甚清楚。本文运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通过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分析方法,配合平衡地质剖面技术,以地表露头和实测资料为约束条件,对过齐古背斜的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几何建模,确定了齐古背斜的合理变形样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地震剖面的构造精细解释,厘清了主要构造变形时期断裂体系的分布与构造继承关系,最终构建出齐古背斜的三维构造地质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7.
玛纳斯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第二排构造带,是三排构造带中变形最强烈的,地表出露了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现象。本文从过玛纳斯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入手,通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以地表、钻井数据、相邻地震剖面的对比为约束,建立与实际剖面相吻合的构造几何模型,并通过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再现玛纳斯背斜几何变形的运动学过程。分析表明玛纳斯背斜为三个构造三角楔的叠加变形,构造三角楔底、顶逆冲断层均派生次级反向逆冲断层,与对应的主断层形成突发构造变形样式。从垂向上看,玛纳斯背斜由下至上可划分为三套构造形变层:下部构造形变层—来自于深部的滑脱面(J2x以下)形成的低幅度断层转折褶皱;中部构造形变层—由胜金口组(K1sh)底部滑脱面控制的反向逆冲断层与底部逆冲断层形成的多级构造三角楔的叠加构造;上部构造形变层—由安集海河组(E2-3a)滑脱面控制的浅部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8.
矿井开采的工作中常常会伴随着矿井的开采深度增减而导致矿井矿道结构不稳定,产生应力过大冲击地压冲击力过强直接压塌开采矿道,导致一系列高危险事故发生,因此针对于冲击地压所产生的问题,我国矿道专家经过一系列总结归纳得出了相应的冲击地压产生机理和处理方法,重点论述探究冲击地压对矿井开采的影响,并且对于相应的处理手段进行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卫宁北山地区晚古生代的褶皱构造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并进行了大量室内整理工作,全面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对卫星影像资料进行解译、褶皱类型进行划分;运用主波长理论和层间滑动理论对褶皱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不同年代地层中褶皱的形态是不同的,泥盆系地层中主要为较宽缓的褶皱,石炭系地层主要为较紧闭的褶皱,运用褶皱形成的主波长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层间滑动构造现象的研究,认为该地区的褶皱现象形成于海西晚期及印支期,为由南向北的挤压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机理,通过以顶板受拉应力型冲击为例,根据冲击地压发生的判据及机理,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煤层开采后顶板岩层破裂的演化过程。监测顶板主应力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顶板岩层的破裂释放弹性能是微破裂积累到一定程度,宏观抗拉强度减弱,微小扰动引起的雪崩式的连锁反应。拉张破裂后,在裂纹周围应力状态分布发生改变,开裂点部位应力被释放,应力重新分布,在裂纹尖端处形成新的应力集中,应力最大值点发生改变,应力发生了转移。揭示了顶板受拉应力型冲击地压发生机制,为顶板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贾占荣  赵明奎 《科教文汇》2012,(25):101-102
矿田构造对瓦斯赋存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进而影响煤与瓦斯突出。探讨区域构造与瓦斯的赋存规律,对于瓦斯突出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位村煤矿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田构造以断层和宽缓褶皱为主,断层附近瓦斯含量降低;褶皱枢纽附近,煤层顶部因顺层滑动构造形成构造煤,导致瓦斯聚集。煤层开采时,需要注意构造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RFPA研究了海州立井3316工作面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表明,3316工作面巷道破坏主要出现在底板、两帮和顶板。由于支护系统的作用,破坏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构造应力的增加,巷道顶底板应力集中程度明显增加。向斜构造是冲击地压孕育的主要地质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茫南地区断裂特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作用形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茫南地区存在两套断裂构造系统,一是主要在挤压应力和深部断层的影响下形成的浅层表皮褶皱构造系统,二是受来自南部推覆挤压作用而形成的深层逆冲推覆断层构造系统,为主要的断裂。在浅层表皮构造层中发现1条浅表断层——茫南1号断层。在深层构造系统中共发现和落实太小断裂6条,其中11级断裂4条,11级断裂2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矿井进行地质调查,结合钻孔资料及煤矿的开采状况、煤层稳定性、褶皱、断层、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构造对煤层的开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对以后矿井的生产和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影响开采煤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煤层厚度,如果煤层厚度过薄,就会制约采掘的正常进行,造成比例失调,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及降低井田煤炭储量等。文章主要分析了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以及岩浆入侵等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消除正阳煤矿一采区37#层右四孤岛综采面的冲击地压危险,通过运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评估和等级划分,决定采用KJ550煤矿冲击地压实时监测系统对回采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和转移进行实时监测,提出大直径卸压钻孔解危措施和强支护措施,以实现冲击地压监测预警和集中应力的释放和转移,降低残采区孤岛采煤工作面的冲击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成矿区范围的地质构造属内蒙古一大兴安岭褶皱系和吉黑褶皱系,中新生代受环太平洋成矿作用的叠加,为多期次复合成矿的有利地区,也是寻找铜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13)
深井软岩巷道由于其地应力大,其岩体长期在高应力、高温高压及强渗透作用下,其岩土的力学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极易产生底鼓现象。本文通过对巷道底鼓进行机理分析,然后从地质构造和围岩性质、地压以及地下水的作用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探讨了底鼓的锚固控制技术,这对于底鼓的控制与防治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梁勇  向浩 《中国科技纵横》2014,(15):185-185
目前,煤炭资源的开采呈现开采深度化、范围扩大化、条件复杂化等情况。相应的,煤层深度开采冲击地压的状况近年来也频频发生。冲击地压的防治,是保证深部软岩煤层开采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6,(19)
本文在前人已有的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地球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探索性地从地层、构造,尤其是褶皱构造的角度,重建并预测经楼地区红盆之下有隐伏煤田存在的可能性,同时对隐伏煤田的前景作出简要的、概略性的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