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城市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预期能够实现国家规定的2017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若按现有力度措施,北京市2017年PM_(2.5)浓度达到年均值60μg/m~3左右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臭氧(O_3)污染迅速抬头。未来两年必须下决心采取超常规措施破解北京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若干难点问题,才能突破大气污染治理瓶颈,达到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MODIS 3 km AOD产品对2015年福州地区PM_(2.5)浓度进行遥感估算,结果表明卫星遥感AOD和PM_(2.5)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6。由于AOD和PM_(2.5)浓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MODIS 3 km AOD,进一步构建了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来估算福州地区的近地面PM_(2.5)浓度。结果表明,由LME模型估算的PM_(2.5)浓度值和地面监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9。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DIS 3 km AOD估算地面PM_(2.5)浓度的LME模型能较好地应用于城市地区的PM_(2.5)监测。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9年6月1日-2019年8月31日呼和浩特市小召环监站PM(PM_(2.5)和PM_(10))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夏季PM_(2.5)和PM_(10)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_(2.5)呈不规则多峰型日变化特征,PM_(10)日变化主要呈双峰型变化;PM_(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日循环在工作日呈不规则多峰型分布,周末呈三峰型分布;PM_(10)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日循环在工作日与周末均呈现三峰型分布;PM_(2.5)周末效应比PM_(10)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广州市PM_(2.5)污染特征及其与AQI的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对广州市各监测点一年AQI数据做出PM_(2.5)质量浓度变化折线图,再运用K-均值聚类对11个监测点进行聚类分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AQI各污染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广州市PM_(2.5)具有明显的夏季和非夏季两种季节性特征;帽峰山森林公园属于一类区,而市监测站PM_(2.5)污染情况最严重;PM_(2.5)与SO_2、NO_2、PM_(10)、CO相关性强,与O_3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5.
利用厦门市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013—2015年PM_(10)、PM_(2.5)监测数据,深入分析了厦门市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浓度的年、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市PM_(10)、PM_(2.5)浓度具有单峰型年变化特征,10月至次年5月颗粒物(PM_(10)、PM_(2.5))浓度较高,6月至9月浓度较低。PM_(10)、PM_(2.5)浓度变化未出现"周末效应"。PM_(10)、PM_(2.5)浓度具有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尤以冬季日变化特征最为显著,PM_(10)、PM_(2.5)高浓度时段出现在7:00—12:00。不同月份PM_(2.5)在PM_(10)中的占比介于54%~73%之间,PM_(2.5)/PM_(10)比值7月最低,2月最高。PM_(2.5)/PM_(10)比值存在显著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04:00、14:00,谷值出现在10:00、19:00。  相似文献   

6.
选取杭州地区5组两两临近的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大气成分观测站点资料,以2015年12月1日~2016年11月30日两个部门的日平均PM_(2.5)浓度观测值为样本,对"气象部门日平均PM_(2.5)浓度"与"环保部门日平均PM_(2.5)浓度"两个总体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得到分析结果如下:(1)两种来源的PM_(2.5)观测年平均浓度相差较小,5组站点的平均绝对偏差为2. 20μg/m3,平均相对偏差为3. 71%;(2)两种来源的PM_(2.5)浓度观测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两者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达到0. 64;(3)两种来源的日平均PM_(2.5)浓度值差异大小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这一差值在7~11月间于0值附近摆动,说明在此期间两个部门观测数据的一致性好于其他月份;(4)通过基于t检验的逐对比较法检测两种来源日平均PM_(2.5)浓度的观测值是否存在固有差异,可知当置信水平为99. 5%时,可以判断该种差异是存在的。总体而言,气象与环保部门的PM_(2.5)浓度观测在一定时间域内有一致的量值和趋势,但具体到每日的观测而言,两种来源存在一定的固有差异。推测这种差异的存在原因,可能是由不同部门观测仪器、观测方法等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1)
本文利用新郑市2018年的降水量资料和降水天气出现前后空气的PM_(10)和PM_(2.5)浓度变化数据,分析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湿沉降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新郑市的74次降水天气过程对PM_(10)和PM_(2.5)的平均清除效率分别为12.6%、16.5%,大部分的降水天气对空气中的PM_(10)清除效果要比PM_(2.5)差,不管降水强度如何,其对于空气中的扬尘、沙尘等大粒径颗粒物的清除效果相对较好;新郑市的弱降水天气过程共出现31次,其中有13次的降水天气过程中增加了PM_(10)浓度,降水过程对PM_(10)的平均清除效率为8.0%;其中有10次降水增加了PM_(2.5)浓度,降水过程对PM_(2.5)的平均清除效率为-11.0%;新郑市超过1.5mm的降水天气过程共有43次,占总降水天气过程的41.9%,但是大部分降水过程对空气中的PM_(10)和PM_(2.5)浓度以正清除效率效率为主;随着小时最大降水量的增加,降水对空气中的PM_(10)和PM_(2.5)清除效果会不断增大;因降水天气过程对PM_(10)的清除效果要低于PM_(2.5),使得降水天气结束后PM_(2.5)/PM_(10)比率要低。  相似文献   

8.
随着PM_(2.5)的危害受到相关部门和公众关注,对PM_(2.5)的监测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PM_(2.5)的相关监测方法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分析了影响PM_(2.5)监测的气象、维护和质量保证和仪器安装等方面的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监测任务对PM_(2.5)的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法选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PM_(2.5)作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最近,我有幸参与大学高校实验室关于PM_(2.5)污染情况的研究,了解到各种关于PM_(2.5)的知识。初识PM_(2.5)污染危害在南京某高校陆教授的指导下,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空气动力学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青岛市主城区大气自动监测站实时发布的数据,统计分析颗粒物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PM2.5与其它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颗粒物质量浓度在1月份达到最高为68.8μg/m~3,8月份是全年最低为17.8μg/m~3;冬、春季PM2.5浓度较高,而夏、秋季PM2.5颗粒物浓度相对较低;从空间分布特征情况分析发现仰口站PM2.5年均浓度为23.59μg/m~3,为青岛市区最低,李沧区子站和黄岛区子站PM2.5年均浓度较高分别为44.13μg/m3和48.66μg/m~3;根据PM2.5颗粒物与其它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曲线看,PM2.5与SO_2、NO_2、O_3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SO_2、NO_2、O_3浓度的升高都会引起PM2.5颗粒物浓度增大,其来源相同或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PM_(2.5)时空分布的动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14-2015年中国190个大中城市PM_(2.5)的监测数据,建立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总结两年内PM_(2.5)的浓度、空间集聚的年际变化和存在问题,为相关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2015年较2014年全国平均PM_(2.5)浓度下降10%,达标天数提升了4.4%,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但改善的天数主要集中在春夏秋季,冬季改善幅度甚微,其中12月污染加重。(2)2015年PM_(2.5)整体污染范围缩小,污染核心区由京津冀向鲁西北和豫北地区扩散,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年均浓度降幅较大,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日均达标率增长较快。(3)2015年PM_(2.5)的集聚性更明显,浓度高值区范围减小,热点地区更密集地分布在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并呈多中心格局。由此,应该加快构建制度支持的多中心监督治理模式,以华北地区为先行先试区域,构建管理支持的多区域联动治理模式,培养环境伦理支持的公众环保意识,实现民防民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进和弥补当前年度单一指标目标管理中存在的全面性、前瞻性和灵活性不足,构建了基于小尺度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逐月动态目标分解方法,制定安新县PM_(10)、PM_(2.5)、SO_2、NO_2、CO和O_(3_8H)的年度及2019年9-12月月度目标,并视实际目标完成情况灵活调整CO和O_(3_8H)剩余控制目标及9-12月月度参考目标,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利用湖州3个大气成分监测站的2013-2015年污染物监测数据,分析了O_3浓度的变化特征,讨论了O_3浓度与五种污染物(PM_(2.5)、PM_(10)、NO_2、CO和SO_2)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年O_3浓度频率呈类指数衰减分布特征,二级标准年超标率为5.99%;O_3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春季是湖州高浓度O_3易发季节,夏季超标率最高,达到10.73%,冬季超标率接近0;月平均O_3浓度呈双峰型分布,峰值浓度出现在5月和9月;日平均O_3浓度谷值和峰值分别出现在6时和15时,且冬季日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其它3个季节;O_3与PM_(2.5)、NO_2负相关明显,与SO_2变化趋势相似,一般比SO_2滞后6 h。  相似文献   

14.
通过污染源调查及资料收集,获得河池市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计算主要大气污染物一次排放源排放因子,估算河池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摸清各污染物源排放的分担率。研究发现扬尘源和工业源是河池市大气PM_(10)和PM_(2.5)的重要来源;PM_(10)和PM_(2.5)控制以控制扬尘源、工业源为主;SO_2和NO_x源控制以控制工业源和道路移动源为主;VOCs源控制以管控工业源、生物质燃烧源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为测试不同类型口罩对PM_(2.5)的过滤效率及其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自主研制了SJZEZ型口罩综合性能测试装置。该装置可以模拟人体在不同状态(平静、轻微运动、剧烈运动)时的呼吸过程,以及佩戴口罩时口罩与面部的闭合程度,还可以同时测得口罩在真实大气环境的PM_(2.5)去除效率、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方面又以PM_(2.5)热度最高。文章结合2013年全年某市六个常规大气环境监测站的污染因子、气象因子数据,重点从统计角度研究分析某市PM_(2.5)浓度的数据分布、时空变化特点及其与大气污染浓度变化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同时结合站点布局分析其与PM_(2.5)监测数据的联系,进一步提出优化常规大气环境监测点布局选址方案的模式。通过站点布局优化形成相互联系的监测网络,将为环境监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代表数据,为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柳林地区煤储层试井资料,采用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柳林地区煤储层试井渗透性展布规律,阐明了煤储层埋深和地应力对其渗透率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柳林地区煤层渗透率介于(0.03~1.43)×10~(-3)μm~2,平均值为:0.2821×10~(-3)μm~2;主要以中渗透率煤层(0.1×10~(-3)μm~2~1×10~(-3)μm~2)和低渗透率煤层(0.1×10~(-3)μm~2)为主。煤储层试井渗透率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呈负幂指数规律减小,浅部的煤储层渗透率相对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储层渗透率降低,且变化范围较小。现今地应力与煤储层渗透率的相关性较高,当最小水平主应力大于10 MPa时,试井煤层的渗透率普遍小于0.5×10~(-3)μm~2,当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15 MPa时,试井煤层的渗透率普遍小于0.5×10~(-3)μm~2,煤储层渗透性表现为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拉萨市区6个环境监测点污染物质量浓度数据,对区域内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和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至2017年,拉萨城区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46.6%.O_3_8h浓度值最高,PM10为次之,最低为CO,分别为103.87μg/m~3,60.66μg/m~3,0.08mg/m~3。SO2、NO2、PM2.5三项约在10~25μg/m~3之间。从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来看,五年内总天数为1814天,其中优为410天,良1281天,轻度污染109天。超标天数中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占49.4%,其次是PM10占46.2%.  相似文献   

19.
路明  沈沉  嵇浩翔 《科技通报》2020,36(5):57-62
为探究德清县大气污染物的规律和成因,本文分析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本地环境监测站的PM_(10),PM_(2.5)浓度变化规律。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探讨了污染事件的气团潜在来源,对比了PM_(2.5)浓度及其与其他4种污染物及气象要素之间的滞后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地污染事件多发生于冬季;西南、西北方向远距离输送的气团携带了较多的污染物,其次是杭州-德清周边地区;超标日温度较高、气压较低、湿度略大、风速较小,且相较于日均值,0至10时的平均值有更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正大年初一早上,一起床就听见爸爸在说:"不好啦,今天的雾霾有230 ug/m~3!"我连忙起床看,只见天灰蒙蒙的,山、树、湖、楼都看不清了。咦,前几天天空还是万里无云,空气质量还是优良,怎么一下子就变成重度污染了呢?迎接新年时人们燃放了大量的烟花爆竹,会不会是这个原因造成空气的重度污染?爸爸说空气污染物中PM2.5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PM2.5指数与燃放烟花爆竹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