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是档案学领域近十年的热点议题之一。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国内相关成果聚焦档案、身份认同、集体/社会记忆的综合研究,关于社群档案与身份认同的主题研究,关于档案或档案工作/职业的身份认同研究,关于档案管理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身份认同的研究等;国外则聚焦于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档案工作者在建构身份认同中的能动作用等。在后现代思潮的裹挟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或将朝着更加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转向社群、聚焦个体的同时,深挖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关注共同体,探索档案叙事的无限可能性;更加关注档案实践的深化与延展,消解与应对后现代档案观的虚无倾向。  相似文献   

3.
王笛 《北京档案》2018,(7):17-20
身份认同是自档案记忆之后档案界又一个关注点和研究点.身份认同为认识档案文献编纂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赋予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新的价值与意义.身份认同视角下,档案文献编纂具有记忆建构功能、话语媒介功能以及文化宣扬功能,身份认同建构下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发挥,一方面要求编纂工作转向开放参与,另一方面要求编纂的叙事方式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4.
档案中承载的记忆虽已成过往,因其事件印痕的本原、象征意味的寄托、叙事情感的表达,使档案记忆在构建中始终保证着“真实”,并可通过场域印证、身份认同、辨伪考订等方式对档案记忆之“真实”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随着档案的记忆属性以及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上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强调,其在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也呼之欲出。本文在对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档案-记忆-认同”的模型来明确档案在身份认同上的价值,最后,总结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记录社会发展的一种原始性记忆符号或叙事媒介,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呈现出一体两面的趋势:一是通过记忆建构,维系与重建身份认同;二是通过记忆消解,抹去与隐藏个体差异。而档案对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又与记忆和遗忘相伴相生,即档案选择性记忆以建构身份认同,同时选择性遗忘以消解身份认同。如今,身份认同话语从权力神坛转向更广泛的个体语境,这对档案事业提出了新诉求,即构建一个全景的档案世界,尊重个性、包容差异。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是关乎国家存续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依据国家构成“四要素说”,可将国家认同解读为由“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国族认同”共同构成的综合概念,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国家认同的建构将是一个复杂工程。本文以此为基础,透析档案在国家认同建构中所呈现的多元价值,并发掘确保档案多元价值充分实现以构建国家认同的现实路径,推动国家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随着档案观念的开放与档案工作者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关于档案、记忆与认同的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得以确认和凸显。本文阐释了族群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并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对象,分析它如何利用族群档案建构身份认同,为族群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以促进族群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发挥档案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价值,提高档案部门的公众认可度。  相似文献   

9.
“民生档案”作为21世纪出现的新概念,是有具体指向的档案专业术语。文章立足于“民生档案”的话语角度,从“民生档案”的语境分析、“民生档案”的话语建构以及“民生档案”的话语演变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剖析,目的是建立对“民生档案”概念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基础,同时也为重新认识“民生档案”与档案“泛化”这一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在英文中,身份和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和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和事实。那么对于档案的身份认同,我觉得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二是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是指档案工作者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档案工作者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定自己作为一位档案工作者,允诺和遵从作为档案工作者的规范准则,把档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是指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一项职业,他所能为社会提供多少服务与贡献以及它能够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认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刘娜 《湖北档案》2013,(11):18-19
档案意识是影响和作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社会的档案意识还是档案的社会意识,均是对档案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整体性分析。2012年第17届档案大会以变化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对档案身份认同进行探讨和定义。笔者拟从社会档案意识角度谈谈对档案身份认同的看法。1.档案身份认同的内涵身份认同源于拉丁文idem(相同、同一之意),后来发展为英语identity(身份、认同等)。  相似文献   

12.
闫静 《北京档案》2023,(7):7-11
后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逐渐成为个体和集体诉求的新焦点。后全球化下的怀旧情愫及衍生的“乡愁话语”变得更加抽象,着重于“对自己过去的体认”和“对传统流逝的忧患和反思”。以数字档案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日益成为进入乡愁的重要入口,承担着寻求社会群体感、传统感、身份感和归属感等怀旧情愫的重担。但与此同时,档案在“乡愁话语”中生产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生产隔阂,值得学界进一步审思。  相似文献   

13.
杨青 《兰台内外》2023,(15):14-16
档案开放鉴定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档案信息“供需耦合”为视角,探讨了档案信息“供需耦合”与档案开放鉴定二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了档案信息“供需耦合”视角下档案开放鉴定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档案信息“供需耦合”,做好档案部门档案开放鉴定的对策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与身份认同关系的研究现已有一定规模。档案文献编纂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环节,身份认同研究的深入为档案文献编纂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多重角度和理论借鉴。在数字时代,从传统到现代这一历时性角度来探讨档案文献编纂与身份认同构建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为档案文献编纂在身份认同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找到承接点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强烈。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广大文化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民间艺术档案作为承载民间艺术的主要载体,服务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民间艺术档案的挖掘与保护是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本文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导向,以走访调查滇黔民族舞蹈档案资源为例,重点探索民间艺术档案的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6.
流动的现代性加剧了公众对于身份认同的关注,公众探寻家族历史的欲望愈加强烈,家族档案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档案、集体记忆、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分析框架,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理解家族档案的价值,提出家族档案的家族认同机制以及家族档案在当代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延伸,强调必须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家族档案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和焦点梳理发现,档案学者们已经就档案在身份认同中作为历史记忆中介的功能定位、作为身份认同建构性资源价值与推进认同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综合考察研究现状后也得到了相关研究尚存在概念辨析混乱化、研究视角单一化、研究内容静态化、研究层次局限化以...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何嘉荪 《浙江档案》2023,(12):32-33+36-38
德里达实际上认为,凡信息在人脑外得到记录即“档案化”。既然如此,保证信息数据及其记录、演化过程自身,从始至终“真实、完整、准确”的管理(治理)活动,可称之为“档案化管理”。今天将其延伸至“数据治理”领域,则可称之为数据的“档案化治理”。这事实上要求在数据治理中运用档案学理论,但绝非“照搬”,而是走“扬弃”之路。一方面,在区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基础上,对不适应新技术新实践的应用理论主动“抛弃”,另一方面,对揭示客观规律的档案学基础理论则在修正补充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新上海档案》2005,(1):31-31
肖文建在《档案研究》2004年第2期撰文指出:首先,不能以产业化的名义,把档案作为营利的手段,也不能把档案部门当营利企业。其次,不能把产业与事业混为一谈。事业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产业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第三,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理念仍然必须坚持。第四,不能因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认定要走产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