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 《青年教师》2007,(1):42-42
前不久,我和几位同事参加了一次特级教师课堂观摩活动,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后,说到:“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其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  相似文献   

2.
李静 《宣武教育》2006,(6):42-42
学校新来了一位本科生,年纪轻,壮志勃勃。在学校学的知识和理论真恨不得一下子都在课堂上倒给他的学生。听完了他的课,总觉得离实际的教学还真有不少差距。单说上课时的语调,整节课下来就像高噪音的机关枪,听的老师们总感觉躁得很,这样下去学生怎能上好课呢?开始,我们教学干部和教研组内教师与他共同评课,他怎么也意识不到,说他讲的理数过深,学生难以接受,他认为这是应该在这节课上教给学生的,而且非常认真的摆出一大堆理由。怎么办呢?老师的态度是认真的,对工作是负责的。要保护他的工作积极性不能一头冷水把他的满腔热情浇灭,又要尽快指出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浙江教育科学》2004,(6):57-57
提炼100节课,让上万名教师受益——由省教科院推行近3年的浙江省“百课万人”创新教学观摩活动,日前首次面向职业教育。12月4日、5日两天,在省委党校欣大厦,杭州美术职业学校的毛周根、杭州旅游职业学校的金海清、杭州市电子信息学校的陈倩、湖州交通学校的史宇、温州第二职业中专的谢芜芳等优秀青年教师,先后给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住老师上了“精彩一课”。  相似文献   

4.
张元进 《教育文汇》2009,(10):29-3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走在课程改革前沿的“名师”展示了许多让人惊叹的示范课。观摩“名师”的示范课时,老师们除了赞羡之外,更多的是想模仿“名师”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也能像“名师”一样出现于课堂之中。  相似文献   

5.
《福建教育》2007,(9):11-11
  相似文献   

6.
陈骁 《上海教育》2007,(6B):54-54
现在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的“862”资源,源自上海市教委在2006年为了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而搭设的两个课堂教学活动平台: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观摩活动和课改探索实践展示活动。仔细分析其活动名称的含义,其目的不言自明:一是观摩,二是展示。通过各区县选拔、拍摄录像、送报,共有862节课进入了市级层面的网上平台。  相似文献   

7.
郭姜燕 《师道》2011,(7):83-84
有人觉得.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老师的精辟讲解。可我在听课时最关注的却是老师对学生的倾听。好的倾听是一种亲切的款待,款待的主人会比客人受益更多,而这种款待也会造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因为,恰如其分的倾听,  相似文献   

8.
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场景:上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前后桌的学生都满怀期待地举手。老师用手一指,坐在前面的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正待开口,不料,老师示意已站起来的同学坐下,并补充道,是后面那个同学。全班学生有时会一片嘘声,最先站起来的那位同学满脸羞愧,于是,学生们的举手就显得热情大减。我往往会与上课老师交流这方面的细节,他们一般说,用手一指比较方便。其实细细想来,有两种原因:其一是颐指气使、指手划脚习惯使然,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其“师道尊严”;其二是对学生不熟悉,甚至一个班级一学期或一学年下来都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说到底,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真切的关注,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者干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教材选录了《卫风·氓》一诗。教学中,当教读完全诗准备小结时,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诗中的‘淇水’出现了三次,它是不是也有作用呢?"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没有想到,《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没有说明。下面就此联系具体的课文作些分析,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近日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说说对夏天的印象是什么?请学生发言时,一句"你来给我说说"传入我的耳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的发言到底是给谁听的?一句"你来给我说说",言下之意是说给老师听的,在这样的暗示下,  相似文献   

11.
一天晚上上自习课时,有部分学生问我(老师)这样一道题,  相似文献   

12.
温莉 《山东教育》2009,(4):33-33
语文教学点滴录 著名教师魏书生常说:“我是个懒老师。”“我上课时有个想法:老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就是魏老师对“懒”老师作的注释。  相似文献   

13.
李兴淑 《山东教育》2005,(13):51-51
一、挑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雾和云》一课时.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判断三种自然现象.一是“当你打开热锅的锅盖时,善到的‘白气’是什么物体?”二是:“前几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挡住你的视线的大雾是怎么回事?”接着第三个问题“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又是什么呢?”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看似非常简单,  相似文献   

14.
“何施之为”注释究竟何意新疆/乔正明《之战》里有这么一个注释:[秦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这个注释对“何施之为”的说法实在令人不可理解。“为,表示疑问语气”,这是说,...  相似文献   

15.
我曾把一个学生驱逐出课堂。 这是一个习惯很差的学生,是每一个老师课堂上极不安定的分子。那一次我上课的时候,他先是旁若无人地吃东西,我不想中断讲课的思路,就用手势和眼睛示意他。没想到他不吃东西了,又不断地扭动着身子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做小动作。我不想生气,温和地告诉他:“请坐好。”  相似文献   

16.
“老师,他在偷看书。”这是我几次在公开课上听到的一个个稚嫩的声音。 看书,不好吗?学生看书,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非要加个“偷”字?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上课不看书,干什么?后来在和一些老师交流中了解到,原来,我们的老师与学生有这样一些约定:上课时你们不要看书……上课时,没有让你们看书,你们就不要看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刘汉中 《山东教育》2005,(35):12-12
上课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不断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的齐答或抢答完斥着整个课堂,几乎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没有学生喘息的机会……给人的印象是气氛活跃。问题解决得似乎比较快,教师的自我感觉也不错。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这可能只是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老师近来发现,班里的体育课完全处于放羊状态.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随意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甚至可以离开规定区域玩捉迷藏。她问班里学生。“你们喜欢这样上体育课吗?”学生回答:“喜欢,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体育课还经常被其他老师占用.导致基本的课时也没法保证。  相似文献   

19.
快下课时,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一个小女孩举手抢答:“a,b,c,d,e,f,g。”话音刚落,便引起哄堂大笑。“哦,不对。”女孩怯怯地说,“应该是b,c,d,e,f,g,h。”再一次哄堂大笑,老师也愕然了。女孩满脸通红。接着,一个男生起来补正:“是a 1,a 2,a  相似文献   

20.
在一节较级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秦王真的那么厉害,那为什么还老是败在蔺相如的手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