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朴趾源作为朝鲜讽刺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以封建社会中的儒生为讽刺对象,揭露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种种社会矛盾。冷峻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诙谐幽默的描绘构成朴趾源讽刺文学的独特风格。同时,朴趾源还重视商业,关心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以"呼吁向中国学习"为核心的北学思想,是18世纪朝鲜著名学人朴趾源的代表学说。它打破了既往知识界过于沉湎传统理学的沉痼学风,开启新一代实学风潮。朴趾源的鲜明个性曾在他成就思想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包括"务实之心""好胜之心""乐游之心"和"谨慎之心"。对其多重性格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朴趾源其人、其思想,并由此透视18世纪朝鲜知识界的真实氛围。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朝鲜入华使臣留下了使行记录《燕行录》,这些记录对于我们研究明清社会及明清中朝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章以朝鲜燕行使者姜时永所著《輶轩续录》为研究对象,试对这次使行作一详细描述,重点探讨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社会。  相似文献   

4.
《虎叱》是朝鲜思想家、文学家朴趾源的一篇优秀汉文短篇小说,作者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中国材料的基础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庄子式寓言创作结构,以老虎为讽刺的主体,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假儒道者的伪善,以及封建社会吃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5.
因使臣身份、使行活动的影响和限制,明初朝鲜半岛的使臣对南京的印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超迈汉唐的朝会礼仪;二是君明臣贤的盛世图景;三是风物繁华的帝都气象.使臣们的客观记录与主观形塑不仅使南京成为朝鲜士人心目中理想的文化之邦,而且能补益我们对明初南京一些文化现象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处边远的贵州文化在历史上主要是"蛮夷文化",汉文化在此影响甚微,发展步履维艰。遵义沙滩文化在晚清得以辉煌,主要是因遵义在明代平播之役后,大量汉移民的迁入,明遗民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使儒家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乾隆年间经济的繁荣与教育的普及始奠定了文化发展的根基;黎、郑、宦、蹇等家族先后在乾隆年间崛起,引领并改变了遵义的社会风气;道、咸时期时局的动荡及社会思潮的变化,使汉学中心不再局限于苏、皖、京师,而是多个区域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7.
《使华丛咏集》是越南燕行使者阮宗窐乾隆七年(1742)至十年(1745)以副使身份出使中国期间的见闻记录,收录了其沿途所作的诗歌,是研究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中越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根据其诗文可知,阮宗窐由越南出发,经广西、湖南、湖北等地抵达南京,再渡江至扬州仪征,并由此沿运河北上直达北京,故其《使华丛咏集》中留下了众多有关运河交通及水利设施、城镇风貌和名胜古迹的诗歌和注文。尤其是诗歌前面的注文,多为地方志等史料所不载,对于我们研究清代运河的历史变迁及其沿岸风土民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朴趾源和鲁迅是在本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经常被提及的著名作家。分析两位作家的代表性小说作品,不难发现朴趾源和鲁迅在各自作品中所塑造的"先知者形象""贫贱者形象""嫠妇形象"的艺术特色及原型意蕴,两位作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同时又保留着各自的特色。运用类比学方法对两位作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契合与异构进行研究,能够考察出两位东方文学大家的作品特色以及中朝两国文学的相通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朝鲜王朝建立后,一直与明朝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每年都要派遣使臣出使明朝,这些使臣使行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录,记载沿途所见所闻,成为研究中朝历史、文化、风俗、经济、地理等的重要材料。朝鲜初期使臣权近在他的使行记录《奉使录》中创作了许多描写中国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的诗歌。其诗歌中所表现出尊明慕华的思想感情,当能代表当时大多数朝鲜士大夫文人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0.
燕岩朴趾源的汉文短篇小说《许生传》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描绘了一个理想国的粗略蓝图,其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北学派思想内容。但是,联系他同一时期的作品《热河日记》可以看出,这种思想内容之中也有几点不一致或矛盾之处,比如,对待商业经济的矛盾态度,对待明朝和清朝文化的矛盾态度,言文一致主张的演变过程,小理想国(空岛)与大理想国(李朝社会)之矛盾。这些矛盾说明燕岩利用厚生的北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和燕岩的个人生活经历、创作历程以及社会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隆年间《襄阳府志》艺文部分收录了历朝历代以襄阳人、事、物为歌咏对象的诗文作品,尤以歌咏习家池和堕泪碑的诗歌最为典型。习家池是出世的清凉地,人们借着对它的歌咏感怀来表达自己超然物外、旷达洒脱的情怀。而堕泪碑是入世的航向标,它代表了士人希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方志中对这两处文化遗存丰富的文献记录,体现了士人在出世与入世间游走徘徊的矛盾心境,提醒世人不论是个人的荣辱,还是朝代的兴衰,都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唯有变化是为永恒。  相似文献   

12.
清代大学士纪昀于乾隆年间"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前后历经两年有余,在其晚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大量的关于新疆的见闻,其中关于新疆的鬼神故事也是内涵丰富且精彩绝伦,为我们多角度地了解二百年前新疆的社会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以及社会信仰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与文化素材。  相似文献   

13.
顺治七年朝鲜王朝护行使申翊全的燕行诗,以直笔写实风格记录了睿亲王多尔衮迎娶朝鲜义顺公主这一史事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同时以使行途中的见闻实感为背景,勾勒出中国东北、华北地域的山川形貌和市井民情,为研究17世纪的清代社会与东亚宗藩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域外文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在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庞大,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留学生在华的文化适应问题展开粗浅的讨论,并结合笔者在台湾和日本考察高校的一些见闻,对文化适应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燕行录>是朝鲜时代遣华使臣的工作、生活记录,内容涉及中国地理、风物、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研究中国明清历史和韩中交往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代,多种多样的中国小说被引入朝鲜,很多人利用燕行的机会带回了中国小说,因此,<燕行录>中偶尔也会涉及有关小说的内容.透过这些纪录,可以窥见当时朝鲜知识阶层对中国小说的认知状况,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小说流播情况,并钩沉明清时代<三国志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山东士人在政治思想与实践中,继承齐鲁文化的民本仁政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创新齐鲁文化的政治理论,使齐鲁文化不断吸收玄学、佛教等政治思想,进而推进齐鲁政治文化的实践。魏晋政治表明:齐鲁文化的民本仁政思想对稳定政治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行政如果缺失了民本仁政则不利于长治久安。同时,秉承齐鲁文化的山东士人在北方十六国时期还起着保存和传播儒家文化、促进少数民汉化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朝鲜通信使又称通信使、遣日韩使、遣日使,是1607年至1811年时李氏朝鲜派往日本江户幕府的使节。从1392年开始,朝鲜宫廷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从1607年至1811年间,朝鲜共派有12个通信使团前往日本。柳相弼的《东槎录》便是对1811年最后一次使行的记录。从中可以发见诸多朝日情状,如朝鲜方面吏治腐败,朝鲜通信使行路的艰险,日本的房屋建筑、山水景观、居民装束衣着、民风民俗、节日庆祝、饮食音乐等地物风俗。此记录也展现了朝日的交好,朝鲜通信使对日本文化的态度和自豪感等。对于深入了解当时朝日历史人文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德彝一生8次出国,他勤于笔耕,详述海外之"奇",从<航海述奇>到<再述奇>、<三述奇>,直至<八述奇>,在近代士人日记中并不多见.他的"述奇"日记记载了他在西方之见闻以及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涉及科技文明、社会制度、风俗民情等方面,内容颇为丰富.受各种因素所限,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看法在一些方面可能存在偏差,甚或谬误之处.尽管如此,他的"述奇"日记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珍贵史料,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上还是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政治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就传统文化中的道统问题而言,一方面,汉代士人继承了先秦时代那种以“道”自恃、自任的独立精神,面对已然变化的时势,仍汲汲追求“道”尊于“势”、道统高于政统的政治和人格理想,但是遭到了与秦朝“焚书坑儒”同样酷烈的打压和制裁,由此破灭了汉代士人的道统观念。另一方面,大一统政治对隐逸文化系统中道统表现的宽容和奖劝,使之继续存在下来,间接地影响、作用于与之关系紧密的社会政治系统及其中的士人,从而使道统在大一统时代并没真正湮灭过,相反,它转化成了士人精神文化性格中的重要因素,以此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士人求名逐利现象是《儒林外史》的重要内容。士人形形色色的求名方式、不同的求名心理,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吴敬梓对众多求名者冷嘲热讽,对求名的危害表现出深切忧思,体现了他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