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评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经是海南籍著名学者,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受到多方非议,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评析陈氏的理论失误:一、工具论-脱离人类社会实践,无视人的双重特性,不顾人类生成的自然进程和人一展开的历史逻辑,对文化的人类性作了片面抽象。二、优劣论-不了解自然时空与历史时空不同一性,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种分别属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错误地判定为“劣败”、“优胜”品质不同的两种文明  相似文献   

2.
自然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晶。根据自然文化特点以及解决限制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自然文化的演进可以划分为石器文化、农耕文化(文明)、工业文化(文明)、数字文化(文明)和生态文化(文明)五个阶段,其中生态文化(文明)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级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形式,都解决了限制人类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使人类及其文化向前迈进一大步,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遵循自然和重塑自然的过程,反映了人类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创新实践融合的变化过程,推动了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志,它悠久浩博、根基深厚。它重精神、重和谐,倡导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它重集体、重安稳、重自然,强调中和,忽视竞争。传统文化统摄于宏观,是典型的农业文明的文化。现代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主要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术应用、生产服务和组织管理的各类一线知识型技能人才和知识型劳动者。我国职业教育是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电影是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特定情境、特有文化心态的独白与发言。转型期的中国不但经历着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的转化,也经历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转型期电影作为在这种特定场合发育成长的艺术必然以其特有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交的矛盾心态二同时,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显出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转型期艺术的渗入。在转型期电影中,对农业文明的礼赞与贬斥是一个表述的重心。随着工业文明日渐迫近的脚步,西方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也成为电影表述的另一个重心。  相似文献   

5.
古城太原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熏陶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内容。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城市水系不断萎缩,相伴随的水文化持续衰落。通过研究和追溯太原城市水文化的历史发展、构成方式和历史分布,发现水文化衰败的原因存在自然和人文两大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太原水文化再生,传承发扬古城传统历史文化,太原市应该以水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并对河道水质和水源问题加强管理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时代(黑色文明)未来将要走向综合文明(绿色文明),农业文明是人类主体依赖自然客体的时代,工业文明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对立的时代,未来的综合文明必将走向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辩证统一,人类通过合理的科技创新,将营造起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7.
丁宁宁 《学周刊C版》2010,(9):190-191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生态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浅析了生态文化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及有关建议,指出应通过完善现有法律、加强执法及配套制度等多项措施.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顺利转轨。  相似文献   

8.
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至闭关锁国,让原本与世界接轨的中国逐步脱离全球轨道。“闭关锁国”致使中华传统文化逐步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代表农业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再具有领先世界的水平。继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在西方文明的碰撞下,呈现日益颓弱趋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卑”。面对这种文化自卑,有识之士采取各种文化立场予以应对。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才有了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危机的思想动力。尔后,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逐步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回溯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唯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不忘本来、汲取外来、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杠杆和动力。探讨环境文化的内涵、特征、要义、功能及发展环境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则与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新的时代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树立以“生态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发展观和树立“绿色消费至上”的科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既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也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并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周密注意自然界地质圈有机系统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权衡利弊,最终确保社会生态危机和自然生态共存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沿着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前进。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的奋斗目标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生产力观、生态民生观和生态法治观三个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提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治理生态问题的新依据,对于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文化的培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保证,只有全面提高人的公共理性,人们才能建构起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健康生态人格,从而建立起生态文明的精神和行为的基础。也只有通过公民文化来充分地培育人的相互协商、真诚交往的精神,社会才能摆脱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狭隘性,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人文环境,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侧重从人主体自身的因素出发,认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除了教育、科技、政府投入等外部因素外,还有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方式落后、传统文化的局限等内部因素。对此应采取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贫困地区民众的科技意识;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力度,在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存方式;实行贫困地区城镇化,加快贫困地区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等治理良方。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希勒牧场的草场使用制度变迁,论述了传统"自然"的互主性综合含义及其演变成现代"自然"、而与文化对立两分的过程和后果,分析了草原围栏化对地方社区、传统文化的冲击并分析了草原围栏化与农业文明、西方现代科技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河流域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曾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从新的角度来审视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从介绍黑龙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粗线条地勾勒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脚步,旨在告诉人们: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也属于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杨大春 《中国德育》2009,(11):94-94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文化的培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保证,只有全面提高人的公共理性,人们才能建构起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健康生态人格,  相似文献   

18.
邱伟 《毕节学院学报》2013,31(2):99-105
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以现代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即现代化建设不能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文化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深知其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涵义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的发展过程,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在面临社会转型和变迁的新形势下,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更有必要坚持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发展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江南自然山水之美,更兼深厚人文内涵的诗性文化因独具自然人文秉性,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流光溢彩的一页。虽然当下在城市化进程浪潮中、在消费文明的侵袭下逐渐失去了她昔日的光彩,但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如果摒除喧闹的表象,其江南诗性文化品性的影子依然若隐若现。目前,在缺少历史文化内涵支撑的长三角城市集群文化发展中重构江南诗性文化品性显得重要而迫切。基于跨文化视野思考区域文化的建构,理性、成熟地看待江南诗性文化与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有助于解决思想观念上的某些偏差。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代历史上中华文明遭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在与西方工业国家竞争中的落后衰败、被动挨打。因此,"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在讲授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历史事件、历史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体来说,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如何看待中华文明到了近代开始落后于西方文明,近代史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如何认识西学东渐潮流,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等四个方面的相关内容。这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