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付强 《文教资料》2014,(11):58-60
电影《拆弹部队》讲述了美军拆弹小分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执行一系列任务过程中的经历。影片以人性反思战争,以真实的情景和情感触及灵魂,获得奥斯卡六项大奖。本文拟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入手,反思电影中这场战争的意义及对恐怖分子的界定,并反驳西方社会所理解的这场战争是“文明的冲突”的看法,通过对其伦理和政治意义的解读重新审视这部影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说《色戒》的解读指出,在战争和社会转型时期人性被扭曲。女性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人格,她们的躯体往往被异化为革命工具。反过来,用躯体进行革命的女性又往往遭到革命同志的鄙视和唾弃,革命和伦理因此构成了对女性的双重压迫。以易先生、邝裕民为代表的男性占有政治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双重优势,终于成了"虎"。而王佳芝承受了革命和伦理的双重压迫,她的心理和情感困惑不仅导致刺杀行动失败,也必然沦为"伥"。  相似文献   

3.
饱受人间冷暖的作家毛姆毕生被人性所困扰,对人性的思考和描写始终是他的作品的焦点。毛姆无论是在小说《信》里描写看似优雅,实则邪恶的种植园主之妻,还是在小说《雨》里刻画牧师代表的宗教的伪善、人性的丑恶,作者都在不遗余力的表明人性丑恶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人性的污秽》是由菲利普·罗斯编著,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他是美国当今文坛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曾经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人性的污秽》是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进行撰写的。用存在主义来研究这篇小说,通过自由选择论与他人的观点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解,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疆实力派作家董立勃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文学体验与丰富的生活积累。创作了一部场景恢宏、壮阔的人生与历史巨作《暗红》。作品在对历史的民间审视中塑造出人性的复杂.透视出人性的本真。本文试图从革命历史的独特展示、民间角色的塑造两个方面,对小说中的民间立场、民间情怀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疆实力派作家董立勃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文学体验与丰富的生活积累,创作了一部场景恢宏、壮阔的人生与历史巨作《暗红》。作品在对历史的民间审视中塑造出了人性的复杂,透视出了人性的本真,展现出了民间世界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7.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具有很强的人性意识,它从人的欲望、情感、爱、本性等角度出发来对人进行深刻的认识和解读,从而让读者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小说中主人公之间激情、澎湃、阴暗、模糊的爱情过程,实则就是人性本身自我克制与自我释放的双重体现,从爱情本身出发,在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下,到最后他们无力挣扎到相约死亡的过程,让他们看到了人性的回归和升华,从而实现了人性的救赎。这部小说的创作让读者见证到作者的情爱观,他更多地通过对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性的情欲等进行客观描述,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把握人性中情与爱的本质,以此来从根本上加深对于人性的认识,这对于人的自我成长、成熟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8.
袁亚南 《教学随笔》2013,(16):129-130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鸭如花》是其人性书写的典范之作,让我们看到了善恶、美丑等人性中对立面的转化与交织,看到了人性的救赎与自救,看到了人性的皈依与完善。《鸭如花》通过底层小人物人性的救赎与自救,谱写了一曲温情的乐章,体现了迟子建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她让人性中善与美的光辉照亮了灵魂中黑暗的角落,给读者以精神的抚慰。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彩票》是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情景反讽、象征手法的运用及人物刻画的手法。在此基础上,解读了战后假民主、真暴力的社会现状及愚昧盲从的扭曲人性,揭示了盲从下的人性悲剧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0.
余欣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109-111
《金字塔》是威廉.戈尔丁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奥利弗在人生的三个阶段的故事。作者通过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人性异化的根源和本质,以传达其最终的人性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约翰·威廉斯1965年塑造的"斯通纳",浓缩了人类在20世纪历史的"宏大叙述"中,一个普通个体的真实经历与精神超脱。他的独特声音与悖反行为,是对个体身份异化的一种伦理质疑。战争作为人性的试金石与分水岭,工业社会伦理环境要求个体必须在"浮士德精神"与"斯通纳心灵"之间做出选择:斯通纳在大学教育之后,经历了浮士德走出书斋后的四次人生追求,追寻自身在当时社会的伦理价值;也或在内心深处坚持的自我身份遭遇四次异化后,做出回归人性的伦理选择。社会环境对斯通纳不断地"否定",促使他在伦理两难中发现内在自我,从而,走出文明进步对个体异化的假自治环境。在文学、爱与生命意识的交融中,形成与当时社会伦理环境鲜明对照的人性存在:"斯通纳心灵"。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姚鄂梅曾出版了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在这部小说中,姚鄂梅遥望1980年代,以“神似”的方式再现1980年代。姚鄂梅以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人性的功利与世俗,诗意与善良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人们的记忆里的1980年代,高雅与庸俗、诗意与世俗、善良与丑恶,是那样清晰与泾渭分明。  相似文献   

13.
14.
自余华小说《第七天》问世以来获得的评论褒贬不一,但贬大于褒的现象更为突出,多数读者和评论家都在质疑这是余华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比其以往的小说,《第七天》的风格的确迥然不同,可对于作家,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个人写作的发展改变,更需要看到这种改变给文坛的发展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一曲由历史沉思和人性呼唤构筑的生命乐章。一方面,在历史文化层面,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独特思考,在理性自觉中以其低音震颤的效果透露出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患;一方面,在人性道德层面,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人生形态的独特体悟,在城乡对峙的整体文学格局中以其生命交响的互动渗透着作者希望以人性启蒙重造民族精神的审美理想。二者激发了沈从文对国民性的独特思考,共同构成了沈从文文学的人性立场和审美理想话语。  相似文献   

16.
电影《阿凡达》是卡梅隆导演的最新作品,该片票房已创下全球之最。影片中有多处体现出卡梅隆对人性的关注,本文就以影片中的“地球人”、纳美人、杰克这三个人物角色进行剖析,借以展现导演在本片中体现出的“对人性的关注”。最终指出“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尊重”才应是人性所应具备的本质品格。  相似文献   

17.
莫言在《檀香刑》中渲染了一幅热闹喧腾的生存场景。小说寓悲于喜,亦庄亦谐,血腥的残酷杀戮与蓬勃的生命意志在历史的舞台上同时上演,让人透视出众声喧哗的背后是人性的挣扎和悲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孔林林 《现代语文》2006,(10):51-52
在谈到张爱玲的《金锁记》这篇中篇小说的时候,人们给了她众多的赞美之词,曾被誉为“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对于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其价值和成就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为人们所肯定。从开始的从精神分析学上的弗洛伊德的思想运用的解读,到后来的对其进行的女权主义的理解,再到对其进行叙事技巧的探讨。一部中篇何以进发如此大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9.
考证林逋《山园小梅》,可明确林逋所写“山园”的清寂幽绝,所写“小梅”乃一棵孤株白梅,立在林逋隐园清浅天然的开阔溪流处,枝桠尚小,疏花初放,清幽淡远。  相似文献   

20.
《人性的枷锁》具有成长小说必备的一些要素,如直线型成长轨迹,成长的引路人及对其成长起到决定性意义的一系列顿悟。论文着重分析了主人公在其成长过程中从自卑走向成熟,从盲从走向自主,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迷茫走向觉醒等摆脱人生枷锁,思索人生真谛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