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丰富,但有些词的某一义项与另一词的某一义项基本相同或相近,即我们所说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虽然它们的基本意义相同。但仍有许多具体、细微的差别,若不加以注意,理解古文就容易混淆,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反之,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而且能够深入体会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试选取三十例常见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言词汇学理论认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所指的概念在某些部分相同,其词义外延具有交叉之处,它们就是同义词。本文对《张协状元》中的两组同义词“行李/查裹(查果)”、“裹足/盘缠”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点、语义异同,并简述其源流。同时也就一些语文辞书的说法提出了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4.
词汇在发展历程中的新旧词语更迭消长、词义引申演化等现象引起同义关系不断地变化与重组,由于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方言差异等影响因素引起同义词组内部各个词在同义义项上有常用与非常用之别,这都是形成不同的语义关系的缘由,不同的语义关系都会在专书文献语言中体现出来。文章从词义发展、相同义项的对应方式、共同义项的使用情况等角度分析了今文《周书》同义词之间体现出来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5.
6.
在汉语这个语言的矿藏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同义词,掌握丰富的同义词对于交流思想,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精细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区别,使语言表达更明朗,显豁,是大有裨益的。现将中学课文中所搜集到的300多个有关“看”的同义词,根据它的各种情态和含义上的细微差别,分类介绍于后,以飨读者。1.表示一般的看:瞧、望、视、瞅、瞄、相、看(看看、看一看)看得见;2.表示已经看到的:见、睹、看见、看到、见到、看完、瞧见、望见、映人眼帘、目力所及、目睹;3.表示往未来看(多用于抽象意义):展望、高视、高瞻远瞩;4.表示往远处看:望、瞻、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中,“死”有近五十个同义词,如封建社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而佛教对和尚的死,另有一套说法:圆寂、坐化、示寂、示灭等.现在常见的是用去世、逝世、过世、作古、长眠、安息等词.用医学知识来说,就是“心脏停止跳动”“永远停止呼吸.”有些死的别称还有特定意义,如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丧生;未成年死亡叫夭折;高令而死称登仙.至于含有爱憎感情的则更多,如含有敬意的牺牲、捐躯、殉国、殉职;还有“去见马克思”“停止思想”等;含有贬义的见阎王、回老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化同义词的辨释有多方面的价值,可以纠补传统训诂的失误,可以纠补当代大型辞书的失误,可以纠补化史研究的疏失,可以为古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史体和史例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重要概念,民国以前使用者甚多,而直接讨论其涵义者罕见,唯柳诒徵先生始提出:史体者,乃"人事有联属者,必各就特质而分著于某篇某体之中'[1](P103);史例者,"权舆<礼经>"[1](P251),为史书记言记事"共守之规律"[1](P253)  相似文献   

10.
这里说的“省文”与现代汉语中的“简称”不尽相同。名词性词组的省略,可以称之为“简称”。非名词性词组的省略可以称之为“略语”,它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不仅限于名词性词组的省略,一般多是结构不同的联合词组的凝缩。如”吐哺握发”省文为“吐握”,“金印紫绶”省文为“金紫”。 2、这种“省文”已经成为—个意义明确的凝固性结构,和原“文”一样通行使用。在书面语中恰当地使用这种词语,可使行文简洁,富有文采。古代汉语中的“省文”,按照结构的不同,可以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学习词义一般要注意两点:第一,某个词经常跟什么词搭配,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第二,把跟它有关的词儿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彼此的含义。第一种方法是观察语言环境,这是外界的;第二种方法是揭示词义实质,这是内在的。主观、客观一结合,认识词义就方便多了。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听而不闻。”既然“听”了怎么会“不闻”?再看看“充耳不闻,”“所见所闻,”“闻一以知十,”“百闻不如一见,”等等,可以悟出“闻”当作“听见”讲。而且,从“听而不闻”的比较上又可以见出“听”只是“以  相似文献   

12.
春天是人们最喜欢外出游玩的时候。宋代的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游又叫“游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念奴娇》:“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春游也叫“踏春”。清代浙派主要诗词家厉鹗有诗道:“水落山寒处,盈盈记踏春。”(《湖楼题壁》)春游还叫“踏青”。欧阳修曾在《阮郎归》词中吟咏:“南园春早踏青时。”  相似文献   

13.
释“行国”——游牧国家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国之名最初见于《史记·大宛传》。所谓行国,就是“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匈奴而外,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都是行国,即是说,它们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所谓行国,依裴骃《集解》引徐广的话,就是“不土著”。“不土著”的行国与“土著耕田”、“有城屋”、  相似文献   

14.
《尔雅》是中国古代首部同义词典,该书主要辨释文化同义词。成书者坚持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运用了三种辨释方法:1.围绕一个共义辨同中之异。2.抓住主要异点辨同中之异。3.结合文化义辨同中乏异。  相似文献   

15.
《尔雅》是中国古代首部同义词典,该书主要辨释文化同义词。成书者坚持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运用了三种辨释方法:1.围绕一个共义辨同中之异。2.抓住主要异点辨同中之异。3.结合文化义辨同中乏异。  相似文献   

16.
舟船作为一组指水上主要交通工具的词,除了在指称上有相同的对象外,彼此还有很多不同之处.“舟”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通语中,而“船”作为方言词在战国中期才进入通语和“舟”相角逐,并最终取代“舟”的地位而活跃于人们口语中.同时,“舟”指体积小的“船”,“船”则指体积大的“船”.  相似文献   

17.
同义词不完全是同义的,还包括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运用同义词大都是为了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精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词,关键在于善于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那么,怎样辨析同义词呢?  相似文献   

18.
“超义词”例释理由在汉语学习中,有些词在特定的句子中,其词义在辞书中是无法查找到的。对这些词人们往往从句子角度将其归为某种修辞现象或语法特例来加以解释。例如:“在他心的深处,他似乎很怕变成张大哥第二‘科员’了一辈子,以至于对自己的事都一点也不敢豪横…...  相似文献   

19.
20.
对作状语的“大”的意义和用法,不少词典解释为:“表示程度深、范围广,有强调意味。习用语“大 A 大 B ”表示规模大、程度深。”(参见《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举例作具体分析。一、“大”作状语可表程度深,相当于“很”、“十分”、“完全”。1.“大” 单音节形容词。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