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中,人的欲望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变动过程。自苏格拉底以来,一直到康德,人的欲望总是被压抑。直到尼采出现,人的欲望才获得肯定并被摆在哲学的核心位置。随后,乔治·巴塔耶以及精神分析学派从不同角度呼应了尼采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从伦理道德的内在原理来说,德”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是对“伦”的分享与内化,是伦理精神自身的“坚定的正当的自我同一性”,其表现在儒家孝伦理中就是作为道德主体成为“孝子”。“德’’与“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首先,“德”与“孝”是同源的;其次,二者具有相同的内容。二者的差异表现在:“孝”是与神祖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而“德”是与郊天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中"回到事情本身"是一个认识论的重要方法。"回到事情本身"要求中止判断,对事情本身进行本质直观。在充盈与质料相合的同时,意指与充实同样保持相合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不同、教育资料多样、教育对象的缺席,学界对教育本质认识不足。要想明晰地认识教育本质,需要保障教育对象在场,保证教育的完整性;需要悬隔偏见,多重直观;需要充盈的不断丰富,认识得到充实。  相似文献   

4.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凸显"本质诉求",同时在其理论言述的自然逻辑发展中,以"透视主义"相制衡,显示出了超越"本质主义"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之后,文化理论(研究)凸显出强烈的"反本质主义"诉求,但因为"本质主义"以退为进的未来许诺姿态(因果倒置),最终"反本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自行解构的困境中而流于一种"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5.
从语法角度研究“暗中更换主语”现象并总结其语法规则,实是步入了误区。暗中更换主语的本质是修辞,是以不产生歧义为条件的得省之处即便省的修辞形式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文化日益倾心和关注.文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乃是人的本质和人类对象化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涵盖了人类历史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指人类文化的象征物,包括语言、文字、文物、音乐、美术、绘画、舞蹈等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层次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分析,延伸至INTERNET网络结构。以框图的形式较清晰地描述了INTERNET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反思的深广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学术上的“生态”范畴原有的外延已被突破,“社会生态学”已经诞生,从而“广义生态学”也在生态学理论母腹中躁动不已。人们在思考随着“广义生态学”的呱呱堕地,生态学、生态伦理学以及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升华起来的生态美学等等,将有哪些新的面貌呢?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Lorenz(1963)发现了作为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受到了科学界的极大重视,掀起了“混沌热”。本文首先综述了这股热波的概况,然后介绍了目前人们对混沌现象的理解深度,最后简要介绍了通往混沌的三条典型道路。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交往等日常行为方式,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群体以及新的词汇。本文拟对近年频现报端的"宅"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对其概念、产生的现实可能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人们认识"宅"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80后这一代人处在一个相对矛盾的时期。他们正经历在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社会,同时又错过了一夜暴富的年代,在他们身上有很多比较和欲望,一些人关注的更多不是成功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于是个别人把婚姻当作圆梦或者成就自己的途径,物质条件成为婚姻中的重要因素,然而婚姻并不是完全以物质作为基础的,它更多的是需要真挚的感情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当下大学校园中的考证现象屡见不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考证现象的实质是功利性和就业指向,这与原本大学精神所蕴含的学术性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精神的重新梳理,揭示考证现象所表现出的功利性、盲目性和应试性特征,指出这种对学术精神异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对大学精神回归学术本质的期盼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5月,一则关于父亲打死抄袭作业的女儿的新闻报道令人触目惊心。据悉,该父亲是杭州市的一名保安,平时对孩子疼爱有加,并且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经常亲自指导女儿的作业。这位父亲发现11岁的女儿抄袭作业后勃然大怒,将女儿拖到车棚里吊起来暴打,最终导致女儿死亡。这一事件引发我们诸多疑问和无限思考。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  相似文献   

15.
之所以存在"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之分,横亘其中的培根称之为"四假象",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而"世界图景"之种种不同还在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并由此造成了概念框架的不同。而实践正是由"世界图景"通往科学世界观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上一次我们谈论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深受青少年亚文化影响的孩子们着实让大人头疼,但还有那么一部分早已走过青春期的成年子女,也仍免不了让家长担心。尤其是一些女孩子。因为她们已经跨入了“剩女”的行列。  相似文献   

17.
对“恒大女排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恒大女排俱乐部的运作模式、人员构成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了解恒大女排在我国排球联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探讨我国女排职业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中对审美本质的定义已不计其数,我们所熟知的比如:审美是对美的对象的情感态度;审美是对美的事物的独到认识;审美是人的理想意图的实现;审美是一种非功利的自发性精神愉悦;审美是美的对象作用于主体产生的愉快;……,不一而足。这就好象在探寻审美本质的森林中,前人留下的各种各样的路标,然而任何路标都可能把我们导向离审美本质更远的方向,或者因为毫厘偏差而从它旁边走过。但前人的努力不管如何都可作为经验或启示。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质的高度概括,它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与"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之义就是要构建和谐个人,和谐人主要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任何一者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作为"类"的本质。在马克思眼中,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它对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