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7,(8):38-45
我国对"主流媒体"一词的引入与发展经历了"他称"、"泛称、"自称"以及提出"新型主流媒体"的四个阶段。"主流媒体"所指的演变清晰地折射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这在本质上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文章还指出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亟待理论的突破,新型主流媒体不应局限为一个新闻学概念,而应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指向现代传播、现代产业与现代国家治理等三个基本维度。文章最后还提出未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宏 《青年记者》2017,(19):51-52
媒介与媒体的发展 历史地看,书籍无疑是媒介,不过很少有人把它当成媒体.因为书籍并不定期出版,而按时出版是媒体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媒体要及时影响大众的看法.此外书籍还缺少一个编辑部,书籍突出的是作者,而编辑部是媒体的标配.  相似文献   

3.
陈卓威  殷豪良 《传媒》2018,(14):87-89
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媒体面临全面深化融合转型发展的问题,基于数字化和移动化的融合媒体云平台建设不仅突破了行业发展瓶颈,还对高校艺术与传媒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命题.本文提出将融合媒体云教平台引入高校艺术与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媒体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对融合媒体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何为新媒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基于数字技术的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一场巨大革命.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它们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何为新媒体,业界与学界至今没有比较普遍认可的看法.相关研究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概念清理和范式创新.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在充分研究和剖析了各种新媒体学说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考察了"新媒体"的即时交互、无限兼容等数字媒体特性,倾向于将当下的"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5.
面对社会风险,人们首先谈到的是媒体的作用.其实,媒体所报告的是事件、公众的态度以及公权力部门的处置措施.当然,媒体在报告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态度.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事件的处理与发展有所影响.在构成风险与对风险有直接影响的--政府、公众与媒体--"三角"结构中,政府是关键,也是化解社会风险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再论"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人们关于第五媒体的认识误区,指出真正的"第五媒体"还没有出现,这种新媒体究竟是一种什么形态甚至在概念上如何描述,目前还处于比较模糊的争议阶段.该文运用"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媒介"理论分析了太众媒介的发展规律,指出第五媒体的出现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7.
在传媒文化研究领域,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整合了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精髓,提出了“媒体奇观”理论.为了迎合时代潮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在表达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奇观文化.从媒体的角度看,媒体不仅希望受众注意特定对象,还希望受众注意到媒体的议程设置,以使其交际意义得到更有效的理解,实现其传播目的,以此达到传播的作用,而标题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媒体宣称自己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并且部分地造成了媒体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角色错位.  相似文献   

9.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媒体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媒体融合的趋势已然势不可当.虽然当下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建设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更高质量地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解决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中国报业"作为全媒体转型的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国外的传媒集团大多数拥有跨媒体的产品形态,不存在研究"全媒体"的学术课题.二是中国在广电媒体和平面媒体之间由于政策限制存在不均衡的发展空间.例如广电媒体允许创办如广播电影电视周报之类的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不允许创办广电媒体.广电媒体有研究"台网"融合发展模式的需要,但没有动力在战略上求"全",因此广电媒体不是全媒体的主要研究对象.三是在中国,全媒体的概念首先是由报业集团提出并付诸实施,中国报业从单一介质报道到多媒体报道,从单一媒体运作到全媒体运营做了多种模式的探索,迫切需要进行理论总结,以进一步推动其全媒体战略.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基本思想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根据诺依曼的观点,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他们就会勇敢地说出来.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为"参与式新闻"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中国的参与式新闻有着自己的生态演进过程,传统媒体人的工作方式、身份、心态等也随着媒介生态的演进悄然发生改变;中国人的智慧使得新闻生产与再生产的机制灵活多样,形式活泼;中国自媒体的商业化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商业操作与金融手段运用日趋成熟,潜力巨大;中国政府对自媒体的治理和运用为世界各国政府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数字媒体行业的兴起与数字媒体学科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当前媒体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崭新的研究视角将知识管理思想导入图书馆媒体资源管理与知识服务.概述了中外媒体知识管理系统,并以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指出了数字媒体知识管理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辰目 《传媒》2007,(12):1
本期封面文章突出了"媒体品牌力时代渐至"的精心设计与策划.从开篇到后面几篇都各有丰采,各有神韵,给人以诸多启迪,特别是姚林先生的文章,理论含量较高,不静神养气地读,还真把不住其中的逻辑脉胳呢.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媒体行业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虽然在"新媒体"传播定位上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不尽相同,但是也对传统的"融媒体"转型升级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课题。本文立足于研究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在"新媒体""融媒体"背景下的转型,意在揭示出一条有效的传统新闻媒体"融媒体"发展路径,并希望籍以此文,更好地促进媒体传播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霄 《青年记者》2016,(32):58-59
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使媒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随着媒体的发展变革,普通民众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媒体变成传播者,自媒体由此诞生.自媒体诞生后对影像的表现方式产生的最大影响便是微视频诞生.2003年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由美国新闻学会出版,两位专家对自媒体做出了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①也就是说,公民或受众不再是单纯地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出现,而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发布他们亲身经历的事件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国内学者谭立立认为:"自媒体是那些可以促使普通群众生产、创造并传播信息的网络媒介,并且自媒体的受众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7.
石峰 《传媒》2017,(17)
期刊媒体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尝试,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普遍使用新兴传播载体,采取多种方式与新媒体结合,扩大了传播渠道,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影响力,也为期刊"走出去"开辟了新渠道;一些期刊利用互联网组建国际作者队伍、审稿队伍,提高了刊物质量,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合作空间.但是,所取得的进展与中央提出的"建立现代传播体系"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与期刊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受众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融合的空间还很大,融合的商业模式正在探索中.目前多数期刊社还处在经营的困境中,很多人对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前景还比较迷茫.因此,我在这里提出期刊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中需要正确认识与处理的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吴华伟 《青年记者》2008,(12):64-65
自从1998年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并且在华西都市报付诸实践后,一时间全国主要的都市类报纸都将主流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理论研究界也对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现在将有关都市类报主流化研究的观点进行梳理,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研究.进而更好地推动都市类报纸的主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张珺洁 《视听》2021,(3):175-177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使普通网民能规模化地公开表达自己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和立场.转型期的中国,虽然舆情环境发生巨变,但"沉默的螺旋"这一经典理论在很多网络事件中依然适用.本文以2020年上半年钟美美短视频爆红事件为例,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运行机制以及在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反沉默的螺旋"在此案例舆情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即融媒体.在推动融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新闻工作者,在融合思维的基础上,还需要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认识"四力"、践行"四力"、提升"四力",需要我们坚守初心,始终站在媒体融合的前沿思考问题,并将"四力"要求贯穿于融合发展全过程.本文从意义与对策方面出发,分析践行"四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