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生态道德培养生态道德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生态道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道德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基础道德,生态道德修养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需要和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  相似文献   

2.
道德责任的培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是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学校是道德责任教育的核心.社会是道德责任教育的必要条件。我们在运用这些教育渠道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时.必须做到各方的协调一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企业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却日趋脆弱.企业良好的生态道德责任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面对时代的要求,企业应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并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纳生态道德责任于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和锻造员工良善的环境道德素质来培育企业生态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要把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情感起着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情感对人的价值观的确定、认识活动的顺利完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当以情感人、以行示范、以身作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学校环境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生态道德,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水平。历史教育有生态道德教育的潜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可以提高教育成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进行生态道德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培养生态道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要想提高教育效果,必须要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应该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加强教师生态科学知识的相关培训和进修,改革历史教学的课程标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  相似文献   

6.
道德运气的提出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重大挑战。在传统道德责任的概念中,运气几乎是被排除在外的。但事实上,在人们的道德生活实践中,道德行为又是深受运气影响的。因此,道德运气概念的提出导致了控制原则的失效,使道德责任出现了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有能承担责任的德育。然而,由于当前学校德育受传统身份意识和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学校德育的责任存在缺损。学校要承担德育责任,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就应通过制度变革,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并赋予德育主体正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应有之义。目前高职院校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够,实效不理想,因而对这一课题的创新研究格外重要。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明确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的基本内涵,并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生态道德?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属于人类的道德范畴。人类应该树立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有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观,以及不仅对他人、对社会、而且包括对其他生命形式自然存在物承担责任的义务观。生态道德或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行为准则。生态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道德体系包括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行为等层面。其中道德能力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能力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敏感能力、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表达能力和道德创新能力等,而“道德创新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解决道德问题、从事道德活动和处理道德关系的速度、质量、难易等方面的一种积极的品德心理特征,它包括创造新的道德精神的能力和创造性地执行已有道德规范的能力”。与其他道德能力相比,其主要功用不在于对已有道德规范的接受与遵从,而在于在对已有道德规范作出道德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批…  相似文献   

11.
个人的道德与社会结构是相互观照的,从理论上讲,由个人的道德状况可以推知他所在的社会结构的状况;反过来,由既定的社会结构可以推知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已无法用等齐划一的标准对社会结构加以评估,其主要的理由是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呈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是转型的结果。但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任何含混不清都表明它是暂时性的,都会被或以强制或契约为基础的确定性所取代。①很显然,中国不会重走强制的老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契约伦理的逐渐生成是必然的,这就使传统的道德责任构建基础发…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将这一途径利用好,可确保学生个人素质不断提升并实现全面发展,这对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学生作为合法公民,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林美李 《家长》2023,(11):177-179
<正>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保教育的占比并不小,但环保教育的整体质量、开展深度、活动效果,以及延伸、辐射的教育作用等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情况下,幼儿在幼儿园的环保教育中得到的引导较为单一,如节约水资源、节约粮食等,缺少向更广的环保观念进行拓展,限制了幼儿生态环保整体观念的发展。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行为习惯与观点态度培养的关键时期,能够留给幼儿更为深刻的印象。很多幼儿园与教师担心有深度的教育内容会造成幼儿的成长负担,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教师做好教育内容的转化与渗透,幼儿的接受程度就会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治课堂承担着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实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注重结合学生学情和社会责任的内容,培养富有社会责任的公民。主要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法治意识、生态意识三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传媒的道德责任是来自传媒伦理关系的客观规定,应以基于公众的传媒获取权与使用权的公共利益目标为其首要和根本;传媒道德责任是一种具有多重性的角色—身份性责任,是制度、规范和美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潜藏着危害人类自身的可能.比如说,工业的发展可能造成水和空气的污染;克隆技术可能引发伦理问题,击碎人类几千年文明进步所形成的家庭观念;网络技术会给渲染暴力、色情、犯罪、文化侵略等带来可乘之机,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犯罪将成为全世界共同而临的棘手问题;航天技术造就了先进的军事技术,也增加了伤害人类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以“行为”为切入点,探讨了道德责任判定这一伦理学领域的重要主题.首先,在将“行为”区分为“违反意愿的行为”和“出于意愿的行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违反意愿的行为”细分为“被迫”和“无知”两种情形,并对二者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其次,他具体分析了“出于意愿的行为”的3个环节:“希望”“考虑”和“选择”.最后,通过论述德性、恶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应该为自己的品质负责”的道德责任论,从而实现了对柏拉图伦理学中不对称论题的驳斥.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想象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想象力,是蕴涵道德价值和道德意蕴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因其对行为后果“道德效应”的清晰把握,可增进个体在事前责任中反思自我、关怀他者及与群体共生共益,继而自觉自愿承担相应责任,此正契合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社会使命。而当个体在事前责任中缺乏道德想象力时,或将导致“我我”迷失、“人我”冷漠、“己群”离析,以致个体事前责任日趋式微。由此,道德教育应以克己慎独、依偎同情、重拾认同等程式化育道德想象力,对于纾解个体责任式微具有显著的道德效益。  相似文献   

19.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作了深刻阐述和科学部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近一年来,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按照《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校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大胆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进展。《江苏教育研究》高度关注这些成果和进展,“本期关注”栏目用较大篇幅以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择要展示这些成果和进展,期望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地付出智慧和努力。我们期待着广大学校和教师在“学校德育”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实效。我们也欢迎不同观点的争鸣,并期盼理论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责任,是道德的别名,对工作不负责任,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的表现。责任,也是履行道德的使者,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倾注爱的桥梁,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一位干部、一名职工一旦放弃了应尽的责任,将是十分危险可怕的,特别是在安全生产中,责任心稍有削弱,就可能忽视一项重大隐患的存在,导致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近几个月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责任心不强,恐怕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据6月23日的传媒报道,造成115名矿工死亡的鸡西“6·20”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