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洪 《山东教育》2005,(10):61-62
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人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近年来,一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主张要加强“挫折教育”。有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舆论里充满了“挫折教育”的呼声,  相似文献   

2.
请给孩子创造点“贫穷”戴,张玉珏,赵桂来近日拜读儿童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钱焕琦《今天的孩子需要挫折教育》一文后,很有感慨。今天的孩子不仅需要挫折教育,还需要“贫穷”教育。从贫困的接篮里成长起来的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某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  相似文献   

3.
名儿童教育家陈鹳琴,在论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要担心孩子的失败.应该担心的是,孩子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据北京教育研究会调查:有31%的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5.5%的儿童顶不住失败的打击,由此看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获得适当的失败经验是多么重要,究竟什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呢?曾经有人提出AQ(AdVenisty 0uotient)这一概念,即挫折商数。这就是人面对困难、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班主任说我的女儿学习好,性格活泼,独立生活能力强,要求我在家长会上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推辞不过,我就向大家介绍了下面几点家教体会。一、让孩子经受点挫折“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大多数父母的认识。如果说让孩子吃点苦,有些家长就不一定理解了,有的家长虽然理解但是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对孩子而言,家庭的温暖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他们还需要挫折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受到挫折教育,能提高耐挫折能力,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活。挫折教育的思想,我早已知道,但是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还是去年的事。去年…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教育研究会曾就“你遇到失败打击时能顶住吗”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31.2%的儿童回答“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没有经受过失败的打击和锻炼”;有5.5%的儿童说“顶不住失败的打击”、“遇到失败打击时我会束手无策”。这样的结果表明,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欠缺与我们家长的教养态度不无关系。日本孩子两岁起就开始意志锻炼,自  相似文献   

6.
黄国秀 《辅导员》2009,(17):61-61
正所谓“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得让孩子从小懂得,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近年来,“挫折教育”因为其具有的显著教育功能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也应该提倡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从挫折中学到更多经验,成为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7.
挫折,是在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作为父母,我们都不希望孩子遇到挫折。但是,生命之旅无坦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不可避免。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永远生活在温室里。因此,就有必要从小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让孩子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从容镇定,直面困难,不屈不挠,战胜挫折。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的身上承载了父辈以及祖辈太多的宠爱和期望,对他们的家庭教育较普遍地存在着片面性和单一性,如重视智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坚强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塑造;重视“成才”教育,忽视“做人”的教育。这就使这一代孩子的身上既具有时代赋予他们的优点,又有明显而普遍的弱点,那就是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挫折教育就是矫正教育的片面性、单一性,矫治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脆弱疾病的重要措施。它既是儿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儿童中广泛开展挫折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中一个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刊发吴华同志的文章《挫折教育:给孩子一双坚强的翅膀》,希望能引起广大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幼儿挫折教育小议·李磊缺乏坚强的意志,经受不了挫折,是当今独生子女独有的一种不良现象。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一种培养孩子坚强意志的有效手段。有这样一位小朋友,做值日时总想发筷子,得不到满足时,就委屈得很,总是缠着我问:“为什么不让我发筷子?”表情很沮...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此言极是。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很重要的方面是指人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强不强,有没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换句话说,就是“抗挫力”够不够,不够就要多“储蓄”一些。这是一种看不见的“防害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遇到困难便会一蹶不振呢?为什么有的孩子受到批评或遇到挫折就会哭泣或离家出走呢?因为这些孩子缺少“抗挫力”。至今仍然有不少孩子处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六一”式的溺爱之中,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抗挫力”的关注。事业…  相似文献   

10.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乐观和坚强。  相似文献   

11.
邵登玲 《教师》2012,(16):19-19
挫折教育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的障碍、干扰,并难以克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近年来,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在进行“挫折教育”,但在幼儿教育中还是少有人问津的。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幼儿形成坚强意志是有益的。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如孩子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炼过程,这样既强化了他的意志又锻炼了他克服困难的能力。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呢?  相似文献   

12.
一、应正确理解挫折教育的含义 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注意到挫折教育,并且 1994 年“六·一”前夕,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给全国少先队员题词——“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也是给挫折教育提出了时代要求。到现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注意到,并不同形式的对孩子实行了挫折教育。尽管这样,但何谓真正的挫折教育大多数人并不甚理解,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仍然缺乏普遍的共识。 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认为让孩子多吃点苦是应该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这使家长和教师都普遍感到担心和困惑。如何使幼儿面对挫折正确把握自己,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奋进,克服赢得起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一般可以给孩子创设哪些“挫折情境”呢?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致力于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受到干扰与阻力,使动机得不到实现而产生的失意、烦恼、沮丧等情绪。人对挫折容忍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心理学卜把受挫折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叫做“挫折耐力”或“挫折的容忍力”,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抵抗挫折的能力。挫折容忍力可以说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之一。它与个人的习惯态度等行为相似,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5.
“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挫折教育”的提法不科学时下,人们出于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热切关注,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有关“挫折教育”的提法不时见诸报端,在教育行政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偶有附议引用。本人认为,“挫折教育”的提法不科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挫折。所谓挫折,按照《心理学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台湾学者张春兴表述为:“所谓挫折,有…  相似文献   

16.
江梅 《家教指南》2004,(6):31-31
美国人教育孩子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做法,叫做“mcut”。这词本用于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然而在美国家庭及幼儿园中。这是一个人人知晓的词。是父母及老师用于‘惩罚”一时不规矩的孩子的方法。可译为“计时隔离”。有点像中国的关禁闭。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定法不是法”。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人做事不讲方法,方法是要讲的,但是不要把它讲死了,要把它讲活了。什么叫做讲活了?就是要一方面坚持原则,一方面又能适应当前情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家教指南》2009,(7):16-17
现代教育专家指出,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和成才,除了具备智商(IQ)、情商(EQ)之外,挫折商(AQ)同样不可缺少。什么是挫折商?简单地说就是面对逆境或挫折时的不同反应能力,也叫逆境商。大量的案例和事实告诉我们,从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挫折商,让他们学会勇敢面对现实,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  相似文献   

19.
做人上的矛盾——“言教”与“身教”摄影/杨卫东“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许多父母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让孩子尊重父母,一边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自己一年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  相似文献   

20.
我发现,我们教师有一个通病,就是总喜欢改变别人,总希望别人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去成长去发展.可是,却常常忽视一个真理——我们自己也没有成长为师长当初希望的样子.《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简单地说,就是告诫教育者培养孩子要以人为本,一定要遵循和尊重孩子的本性.孩子最大的本性是什么?就是天真、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保持孩子的天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