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重点] 这一单元学习欣赏中国古代小说。学习本单元应以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为教学重点。欣赏古代小说,应该认识古代封建社会,进而理解人物思想性格,透过人物言行认识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欣赏古代小说的语言,应该在弄通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古代语言和精练典雅和生动的表现力,同时,也必须注意古代白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重点] 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初步鉴赏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体会唱词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 欣赏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这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 2 感知艺术形象。 3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结合单元重点 ,本单元及该课多进行比较 ,因此我选择了比较的教学方法 ,设计了如下教案 :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①了解作者吴敬梓。②了解课文内容。③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④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2 补充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3 认真读一遍课文 ,查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4 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教学设想 :教会学生重视“提示” ,运用“提示…  相似文献   

4.
[单元读写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是有它特殊的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的,因此,阅读古典诗词还应根据诗词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来理解诗词。阅读文言文,重点也应放在诵读和感悟上,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重点不在“义”,不在于“咬文嚼字”,而在于“意”,在于“整体感受”,在于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5.
《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当代一位大诗人欣赏古代诗文的随笔文学集。他有长期的生活经验和60多年的创作实践,因而在剖析古代文学家、诗人的艺术选择与艺术独创性时显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臧克家先生认为:“写作的条件与规律,是异代相同或相通的,作家的心灵也是旷百世而相感”。①读了这部著作确使我们感到他老人家和古代诗人、作家达到了相通相知的地步。中国古代诗文浩如烟海异常繁富,其中许多高明的手法,古代批评家未曾给以全面的总结和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许多精彩的见解尚待进一步的阐述。臧克家…  相似文献   

6.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现从“多读”“读懂”“欣赏”几个层面来阐述古代诗词的阅读欣赏,条理清晰,有自己的见解,对中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和一般读者的诗词阅读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反常手法,看似违背情理,实则合乎情理。古诗词中常运用这种手法,以状难状之境.以达难达之情。巧妙运用这种手法,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兹举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的数例予以赏析;  相似文献   

8.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历史作品的叙事方法。 2.学习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3.学习“夫”和“莫”的用法。 4.背诵精彩段落。 5.能口头译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9.
姜丽 《学语文》2012,(1):16-17
【教材分析】《庖丁解牛》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自主赏析文章,属哲理散文,它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而“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笔者在设计教案时将“创造形象”与“说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0.
由袁行霈主编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一段话: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候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1.
贺芳群 《学周刊C版》2010,(5):142-142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初中教学中,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更是明确要求7至9年级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还要求“背诵80篇(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证明,这部分内容也是广大师生较为熟悉并乐于选择的选修模块之一。本文将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下简称“欣赏”)为例,谈一谈对这一模块教学的些许构想及具体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比兴”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最基本的表现方法立论,阐述了“比兴”方法在诗词艺术上的发展轨迹,由(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一直到宋词,从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比兴”手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更明确的界定。因此,古诗文教学必须跳出教学的“樊篱”,改变以往的做法,应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并以“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宗旨,  相似文献   

16.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3,(14):24-25
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阅读板块全部是文学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编者意图。其中第五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代戏曲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教学这些作品,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其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其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然而,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并不将戏曲作为教学重点,再加上有些课文还属陌生面孔,有关内容的教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第一次“遇到”的古代诗词,因此,该组诗歌的教学,对落实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显得尤其重要。这里推荐荆州市刘海源老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例。刘老师对诗歌教学有他自己的领悟,他谈到,优秀的古代诗歌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都会起到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他强调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同时提出要根据诗歌的意境、诗情、诗味、诗节、诗眼、诗律、诗韵进行诵读创造。我以为,这都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当然,“诗无达诂”,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如此。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刘海源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史绍典  相似文献   

18.
[单元概说] 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重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课文美点] 《窦娥冤》窦娥善良的心灵与三桩誓愿《长亭送别》莺莺的叛逆性格与情景交融《闺塾》生动的细节描写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哀江南》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一.单元整体设想 1.教学目标本单元共五篇文章。组成散文单元。它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不同的选材角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丰富多姿地反映了散文体裁的共同点——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初步地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逐步做到会读散文,理解散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学写这类散文。 2.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五篇散文的学习,弄懂什么是“形散”?什么是“神聚”?为什么要“形散神聚”?怎样做到“形散神聚”。使学生弄清,“形”指的是取材与剪裁,“神”指的是中心,是立意。“形”与“神”是紧密联系的。“形”是体现内容的珠宝、“神”是贯穿文章的红线、“形”由“神”穿成一串熠熠闪光的项链,光亮照人。除此之外,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是,作者多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本单元各篇均采用了这种手法,这一手法亦是本单  相似文献   

20.
本单元教学目的是:1.领会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2.了解古代诗歌不同的流派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3.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初步掌握从风格差异、意境美、用典等方面欣赏诗词的方法,难点:浪漫主义风格与现实主义风格的区別,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的差异;诗词的用典。考点: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表现手法的判定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运用诗词欣赏的一般方法欣赏诗词。 4.单元主要以鉴赏诗词为目的,采用以讲授鉴赏方法与分析课文相结合的方式,强调朗读、背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