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蓉 《双语学习》2007,(11M):177-178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里有一组以“要”字为构词核心的词,常称为“要”类词。本文对动词“要”,助动词“要/不要”,连词“只要/要是”及与“要”字相关的名词,形容词等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并对不同词性的“要”的不同语义的译法进行了对比和归纳。从语义和翻译两个方面对“要”类词进行分析论述,讨论了语义语境,所接成分和词性差别对“要”的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和认知工具之一,隐喻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认识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文试从上/下、up/down隐喻意义作对比分析,得出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上的相似性与相异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和认知工具之一,隐喻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认识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文试从上/下、up/down隐喻意义作对比分析,得出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上的相似性与相异性。  相似文献   

4.
方位隐喻是隐喻中既常见又较重要的一种,它是人们参照空间方位概念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由“上/下”域(up/down)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uP/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义。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空间隐喻则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在空间方位中,"上/下"概念(up/down)的隐喻运用甚为广泛。本文将以部分含up和down的词语的意义分析为例,力图揭示它们隐喻意义的拓展及其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婧 《海外英语》2013,(8X):238-241
小品词up和down作为一组空间方位词,是人们了解其他认知域的基础,它们通过隐喻机制可以映射到数量域、社会地位、时间、情绪等抽象概念。意象图式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方位性隐喻又称为空间隐喻正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从具体的空间概念隐射到抽象的非空间概念,从而扩展了up和down的认知语义。通过分析它们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基本语义在隐喻机制下的延伸,本体和喻体外延内涵传承是实现隐喻的基本方式,说明了意象图式和隐喻对小品词词义拓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短语动词由动词和小品词(介词或空间副词)两部分构成,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动词概念。传统语言学侧重于研究其句法特点,相比之下,认知语义学的研究的更能揭示其语义和句法的实质。本文运用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对带"up"短语动词中小品词"up"的语义,短语动词的整体意义以及动词与小品词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这种分析方法对短语动词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汉语“听”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以汉语“听”的概念隐喻分析为线索,对比Sweester(1990)的英语听觉动词语义转移的轨迹的分析,探寻汉语“听”的两奈语义转移轨迹,即:(1)听-注意-接受-服从-听任-等候,(2)听-注意-接受-获取信息-允许-管理、掌控;同时分析汉语“听”的语义转移轨迹与英语的听觉动词语义转移轨迹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1.
日语复合动词后项中,表示方向"上/下"的动词数量多且语义丰富,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隐喻在复合动词的形成及语义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上/下"有关的隐喻有:多为上、少为下;意识到的为上;便于感知的为上;热闹兴盛为上、消沉沮丧为下;丧失理性为上、保持理性为下;支配者为上、被支配者为下;受人尊重者为上、受人鄙视者为下;完成为上,这些隐喻解释了复合动词形成及其语义扩张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有A有B”结构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框式结构,它在句法上构成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有”字句,在语义上存在语义加合和语义增值两种情况,在感情色彩上体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在语用上主要表达列举、描述和评价,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性"用法的不断丰富,"性"作为名词性和区别词性后缀在理论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从句法结构上看,有些带"性"词接受了程度副词的修饰;从语义上讲,这些带"性"词具有明显的程度义。由此我们得出"性"也是形容词性后缀。"性"词缀在这三大词类之间的功能游移,一方面是其自身的语素义决定的,另一方面由名词、区别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在连续统上的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成语历来是外语学习者最感头痛的问题之一,成语特殊的语义建构方式和丰富的比喻义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汉越语中情感成语的表现形式、语义构建及隐喻模式,发现其共性和个性差异规律,为学习和使用汉越情感成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著名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标题汉英翻译的研究 ,从汉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汉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结构形式、主副标题结构形式等三个方面 ,归纳出一些常用的汉语学术论文标题翻译技巧和处理方法 ,以探求论文标题翻译之道。  相似文献   

16.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所共有的认知模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和物理体验的共性,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up/down”与“上/下”为例,通过对比它们在数量、社会地位、时间、状态方面的隐喻,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概念上存在的相似性,并初步论证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Education has continuously been regarded as a vital tool in Norwegian policymakers' immigrant integration agendas. This study analyzes semantic structures substantiating the policy language of historical Norwegian immigrant education policies from their inception in 1973 until today (2013). The analysis is framed by Kronenfeld's linguistic anthropological theory “semantic extensionism”. Four distinct semantic models a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period. Each model comprises specific overall policy programs, education system charact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parameters for equality output evaluations. We show how the core semantic structures of each model, and the changes between them, derive from three interacting factor domains: (1) semantic inclusion and contrast relations, (2)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e fields, and (3) broader welfare state policy histories.  相似文献   

18.
红安方言反复问句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VP-neg?”和“VP-neg-VP?”。根据其否定词的不同或宾语的有无,又可将之分为“VO冇?”“V冇VO?”“V不VO?”“VO不V?”“VO不?”“VP冇(VP)?”“VP不(VP)?”等几个次类,其句法形式、语法意义、语义倾向及其使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个大型语义网络HowNet和WordNet的全局意义结构.发现两者都是具有小世界和无尺度特征的复杂网络,但具有一些独特的属性.两者连接度分布的幂律指数介于1·0和2·0之间,而不是像许多常见的无尺度网络一样接近于3·0.连接度相关系数都小于0,与生物性网络相似.BA模型以及与其相似的一些模型不能对其动力学加以解释.节点连接度与其聚集度指数之间遵循标度律,表明网络中可能存在自相似的层次结构.认为人类学习语义知识的几种主要方式如聚合与隐喻等影响了语义网络的这些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