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研究》2002,(2):20-26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甄朔南 《中国博物馆》2001,(1):25-28,32
当前随着经济与科技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 ,博物馆正面临经济与社会的挑战 ,博物馆学也在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附属机构中就有一个名为“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 (Internationalmovementofnewmuseology)的组织。为了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 ,有必要对国际上博物馆学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进展有所了解 ,下面就是对新博物馆学的简要论述。   (一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一般地说 ,新博物馆学是指具有一整套关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的侧重理论的探讨 ,并且在运作中…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初通过开设实践性课程以培养博物馆专业人员,现今,博物馆学已跻身大学、研究生学院等高校课程,一些高校还设有博物馆学教授职位或专门的博物馆研究部门,并出版该领域专著、期刊以及主办或承办大量博物馆学方面的学术活动。可以说以高校为基础的学者已成为批判博物馆学理论方面的领头人,而博物馆理论上的新走向也在革新着博物馆实践。  相似文献   

4.
从1962-1974年,我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服务了12年。1960年的博物馆俱乐部,大多数是欧洲和北美的历史博物馆。在其家,它国博物馆根据“老的博物馆”的模式来建立,老的模式占了统治和主导地位。博物馆学已经不是学院派理论,而是博物馆专家根据各自在博物馆中的实践,对博物馆学做出的专业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其出现之日起,生态博物馆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解释的现象和聚讼的焦点。尽管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生态博物馆有300余所,中国仅区区几所,但它们对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发展的影响却是深刻的。多年来,学们对生态博物馆的性质、信念、价值观、目的、特点、工作方法、组织建置和管理体制等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讨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或许是为了突出生态博物馆的特点,在生态博物馆发展初期,学在阐述生态博物馆的特点时,常常采取对比和分离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界定关键性概念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性工作。然而,概念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并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所界定对象的原始特征、事实特征和现实特征。博物馆学基本概念亦然。在中国当前博物馆基础理论与此相关的研究中,应努力处理好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实用主义哲学与理论思辨、回归基础与响应发展,以及国家视野与国际视野等重要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此建议由《中国博物馆》杂志编辑部集体讨论起草,在2013年10月10-11日于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五届八次常务理事会暨《中国博物馆》杂志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讨论并修订通过。  相似文献   

8.
正1 984年,《中国博物馆》杂志创刊,至今已30年了。为促进博物馆学科建设,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培养,进一步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2013年10月10至1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召开中国博物馆协会五届八次常务理事会暨《中国博物馆》杂志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文物局共同主办,吉林省博物院和《中国博物馆》杂志社承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博物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将探讨与博物馆工作理论有关(即博物馆学)的专业性概念。为了在结构上整合博物馆学和经营管理学理论,一些理论模型被引入。这些模型基于欧洲(以及美国的一部分)过去25年的实践,其目的是为博物馆今后25年的实践提供指导方针,并成为博物馆培训项目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再出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叶 ,博物馆是在革命与战乱中曲折前进的 ;2 0世纪后半叶 ,博物馆是在和平与发展中迅猛发展的。博物馆的理论研究也是如此。 2 0世纪后半叶的五十年间 ,对博物馆自身规律的研究 ,对博物馆与外部关系的研究 ,以及在这两种研究之上的博物馆学科建设的研究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开始走上自觉的、理性的轨道。但是这些 ,对于 2 1世纪的博物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2 1世纪将是怎样的 ,我们并不清楚。像全球化、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生态文明等 ,虽然已露端倪但还没有变成普遍的现实 ,博物馆发展的前面还有许多未知…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s, participants, presentations, and discussions that serve as the source of this special issue of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bear witness to the fact that museums are not only places to which something radical, even traumatic is currently happening. They are participants, and essentially agents of change, in the stressful, shifting ecology of globalization that has unmoored whole economies, regions and populations. Fundamentally, they are a form of media, in the sense defined by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llenges museums face in pursuing their mission as media, and ends with a few remarks about the need to turn some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to the topic of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Today, most cultural institutions realize they are part of a complex and interrelated universe, a community of service and influence. Dynamic museums now participate in a self‐conscious value exchange with other entities in their community context. The guiding principle: Provide value first before support is sough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a value exchange agenda at the Henry Ford Museum as part of a larger, 10‐year strategy for transformation to a multi‐day, multi‐venue national history attraction. The Ford agenda focused on economic value,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and enhanced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Working for the community gives us purpose and value and suggests that we, too, can change the world, a little at a time, for the better.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a little explosion of “origin” exhibitions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recent bicentennial of Darwin’s birth, in 2009, ushered in a bevy of traveling exhibitions and events. Grand‐scale permanent exhibitions have recently opened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the Spitzer Hall of Human Origins) in New York, and 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the David H. Koch Hall of Human Origins) in Washington, D.C. A new museology is afoot, and some of the recent changes are worth tracking. And let’s not forget the recently opened Creation Museum in Petersburg, Kentucky. Even in creationist thinking, where views seem eternally and stubbornly intransigent, there are new fads and museological fashions.  相似文献   

14.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和舛傲不训的自然界的抗争之中。迄今的研究成果表明,远在几千年前,人类就产生了保存与自然界抗争及在社会活动中有意义、有价值物品的愿望。斗转星移几多世纪,随着社会的演化发展,人类的上述愿望终于出现了一种物质的载体,用以收藏文化、生物等实物,这就是博物馆的诞生。社会不断发展,博物馆越益增多,门类越来越全,分工越过越细,不断演变,终成洋洋大观,博物馆成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博物馆这一人类社会不可分割又相对独立的部分,不能不激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因其不可分割,它便有了与社会…  相似文献   

15.
16.
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被认为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遗产理念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博物馆收藏和保护功能的影响非常深刻。为此,博物馆界首先要分析这种新理念的基本内涵及进化过程,因为这种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出发点和参照系;其次要研究这种新的文化遗产理念对传统的遗产价值观所可能带来的挑战,因为价值体制的变化对博物馆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三要了解这种新理念对文化遗产信息结构的传统性认识将产生哪些影响,因为信息结构认识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博物馆遗产保护工作走向;第四要探索全方位,多维度保护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新方法,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博物馆保护工作寻找某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尽管博物馆学研究在中国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但是其研究现状却实在不容乐观,"博物馆学家如果要把博物馆学发展成具有历史学、考古学一样的水准的学科,要走的路还很长"。毋庸置疑,中国博物馆学界对于博物馆学的学科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问题的不同认识,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我们再次提出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问题,考察藏品研究在中国博物馆学界的研究现状,反思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加强藏品研究或者强调以藏品为核心的博物馆学研究倾向,对于构建中国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pt of meaning-making is generating excitement within the museum community, with good reason. Providing 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visitor experiences, the paradigm illuminates the visitor's active role in creating meaning of a museum experience through the context he/she brings,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of self-identity, companions, and leisure motivations. As a result, visitors find personal significance within museums in a range of patterned ways that reflect basic human needs, such as the need for individualism and the need for community. The dynamics of visitor meaning-making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fashioning a better “fit” between people and museums in two critical areas: (1) between human meaning-making and museum methods and (2) between human needs and the purpose of museums in society. Each of these areas illuminates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a new age of museums in which we actively support, facilitate, and enhance the many kinds of meaning possible in museums and explicitly incorporate human needs into exhibit goals and institutional missions. Examples of successful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